注:本文根据本人本学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期末结课论文改编整理而成,原论文题目为《以胜迹联为例对北京地区古建筑中楹联艺术的探究》。由于本文旨在探讨楹联艺术在古建筑中的运用,而未深入研究楹联本身的创作年代,因此不排除某些文物建筑(主要是寺庙或道观)内的楹联是由今人所题的情况,特此告知。
楹联,俗称对子,又称对联、联语、联句等,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基本特征为上下联的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创作楹联要求上下两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内容相关、平仄相对。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行业联、胜迹联、题赠联、居室联等不同类型。本文基于笔者近年来对北京地区文物建筑的实地调查,简要探讨胜迹联这一类型在文物建筑中的运用。
从“胜迹联”这一名称即可看出,胜迹联是题写或镌刻于名山胜水或历史遗迹的对联,按照题写、镌刻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山水园林联、陵墓祠庙联、宫院寺观联和革命圣地联。基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及实地调查情况,不涉及革命圣地联的内容,只对前三种类型予以研究。
北京在历史上曾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都城,虽历经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但至今仍保存有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在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中,楹联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对某一建筑楹联内容的品读,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建筑本身。
上文提到了胜迹联的四种类型,其中的前三种类型在北京地区的文物建筑中均有所体现,且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下面笔者将逐一分析。
胜迹联的第一种类型是山水园林联,山水园林联指题写于山水自然景观及园林风景名胜中的亭台楼榭处的楹联,其实包含了山水联和园林联两类,但考虑到山水与园林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多数园林都是依山傍水而修建的,因此笔者认为二者可以并作一类。这类楹联从内容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山水园林景观的描绘与赞美,另一类是借题联者所见之景抒发个人情感。
例1
例2
例3
例4(此图源自网络)
例1:天光水态披襟袖,岸芷汀兰入画图。(静明园外湖山罨画坊)
例2:半山晨气林烟冱,一枕松声涧水鸣。(北海濠濮间)
例3: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陶然亭)
例4: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清华园水木清华轩)
上述四副楹联中,例1、例2主要以描绘景物为主要内容。例1出自乾隆御制诗《景明楼》,是乾隆为颐和园内的景明楼所题,描绘的应为楼前之景。例2描写的或是濠濮间清晨的景色。例3、例4则更偏重于情感的表达,例3表达了题联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例4则写出了题联者的闲适心境。
注:例1中的静明园是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三山”指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指颐和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畅春园。湖山罨画坊则位于静明园的小东门外。例2中的北海即今北海公园,濠濮间位于北海东岸。例3中的陶然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位于北京外城南部的慈悲庵内,由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亭名取自白居易诗中“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例4中的“清华园”要着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