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明清民国、新中国三代,京都水系都有较大的变化。
(1)元大都水系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元大都水系,以白浮堰(白浮瓮山河)为主要集水渠道,汇水于瓮山泊;然后通过高粱河,将瓮山泊与积水潭相连;最后通过通惠河(运粮漕河),将积水潭与北运河相连,并通过闸坝分段行船,将京杭大运河运抵通州的货物,最终运送至积水潭,使积水潭形成舳舻蔽水的景象。整个水系通称通惠河水系。
(2)明清民国京都水系永乐年间,白浮泉以北的天寿山被选定为皇家陵寝,此后明代各帝陵皆建于此,即现今的明十三陵。成为皇陵重地后,陵寝周边引水便成为禁忌,为京师漕运做出近一个世纪贡献的白浮泉,也随之落下其作为大运河水源头的历史帷幕。由于白浮水源的弃用,通惠河的漕运功能大大降低,以至于明朝前期大运河运抵通州的货物,不得不陆运进京,靡费甚多。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北城墙南移至积水潭北端,同时将元朝流经东皇城外的运河圈进皇城内,从此使积水潭到东便门这段运河完全丧失了漕运的功能,通惠河漕运的终端码头亦由积水潭转移至东便门外。
明代开始有重点地开发玉泉山一带的山泉,并将始凿于辽金、元称高粱河的河渠改名为玉河,取意玉泉山水之河。乾隆年间,鉴于白浮瓮山河水道早已堰塞,乾隆谕旨梳理香山、玉泉山一带泉脉水道,展拓昆明湖,既解决了西郊水患,又为城市供水、运河漕运、农田灌溉、园林绿化提供了充沛的水源,最终形成香山→樱桃沟→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护城河→通惠河→北运河这一京城水系。昆明湖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库。民国时期,北平基本保持清朝的水系格局。
现今,在香山公园和北京植物园内仍可见到清朝用于汇集山泉水的河墙。“河墙烟柳”在清朝就已成为西郊一景。(3)新中国北京南北两支水系建国以后,京都相继修建了两大引水工程:一是修建于一年的永定河引水工程,包括官厅水库和永定河引水渠;二是修建于一年的京密引水工程,包括密云水库和京密引水渠。两大引水工程尤其是京密引水工程的修建,为北京提供了丰富的“三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建国以后,由于内城西护城河(西直门至西便门段)和内城东护城河(东直门北桥至东便门段)的填埋,使京城水系形成南北两支。
南支水系:
永定河引水渠与京密引水渠相汇于老中央电视塔正西约M处的罗道庄。两条引水渠相汇后一同流入玉渊潭;然后穿过八一湖,从钓鱼台南侧的玉渊潭东门出,流入西南护城河;继而是南护城河→东南护城河→通惠河→北运河。
北支水系:
京密引水渠在长春桥南向南长河分流,然后流经紫竹院、北京动物园,在西直门经转河流入北护城河;继而是北护城河→(亮马河→)坝河→温榆河→北运河。
南北两支水系有河流相通:如北护城河→亮马河→朝阳公园→红领巾湖→车道沟→通惠河。或通过积水潭→北海→金水河和筒子河,再由地下暗河,与通惠河相通。南水北调工程使京都两支水系的水量日渐丰满。
个人简介:毕于运,姓毕,辈于,名运,字行云。江苏丰县小毕庄人。业余生态:焚香读书,品茗酌酒;远足亲水,访古问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