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这个新闻震惊了:21世纪了,河南登封石道乡某小学,真的有校长在教学生磨针。
看到磨刀石被磨没了,要换磨刀石,我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不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我们传统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故事,我们都在用它来传达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个据说是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成功靠的是坚持不懈,死记硬背,头悬梁锥刺股,每日吟诵吗?
显然不全是。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我就有很多的疑问:
一个铁杵,如果用这些原材料做成针,应该可以做成很多根,为什么要磨成针呢?铁杵磨针,浪费掉很多的原材料;为什么不把铁杵卖给铁匠铺,让他们打很多根针出来?他们打铁很有经验,打出来的针应该既便宜又好用。铁杵磨针,不知道需要用多少时间,但是我们简单想一下,或者用2天试验一下,不难得出结论。这种情况下,继续磨针,只能说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个铁杵磨针的故事,充满了前工业时代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和不思进取的偏执。
不过看到视频中,校长问大家能不能磨成针的时候,孩子们异口同声并且有些歇斯底里的说“能”,又不免悲哀:有多少孩子真的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铁杵能磨成针?
都说孩子不会说谎。《皇帝的新衣》中,只有孩子说:他其实什么都没穿啊。可是我们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伪装,异口同声的说“能”,没有一个孩子敢于质疑。
鲁迅说,救救孩子。年过去了,现在还是需要救救孩子。
说到铁杵磨针,另一个类似的经典故事就是愚公移山了。
愚公移山是中国小孩子的必修课了,每个人都能讲述出来这个故事,并且大家都把这个故事作为励志故事。
还好,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神话故事。最后的结果,是天帝感动了,命其他神灵帮助愚公解决了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我觉得幸运的是,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因为很多人知道搬运土方有多难。
以前农村会有兴修水利,大家用铁锹一锹一锹把土铲到架子车上,再吃力的用肩膀挑,或者用独轮车或者两轮车拉倒远处倒掉,干一天累的直不起来腰,也仅仅能搬掉一点点土方。
修建十三陵水库
以前做过很多的兴修水利的事情,的确产生了不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新中国以后的人海战术,也没有移掉哪怕一座小山。
不过,农村生活发生大改变的,是近40年。而近40年,人海战术的兴修水利做得并不多,因为机械化的效率更高。
机械化平整土地
另外,对于达成目的,我们有更多的可选的方案。
比如,对于兴修水利来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产生更多的粮食。而产生更多的粮食这件事,其实有很多的办法,比如用化肥来让粮食增产;科学育种,用更好的品种来达到增产的目标;病虫害会让粮食减产,就用抗虫害的品种,或者用农药来抗虫害。
而在现代,我们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的工具,真的去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我们可以有很多比移山更好的方法。
贵州毕节总溪河特大桥
而更让人觉得恐惧的是,愚公定下来一个并不是很合理的目标,却希望子孙后代都持续做下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些子子孙孙们,因为祖辈的一个并不聪明的决定,就让他们开始做无谓的无休止的劳动。他们有没有机会反思,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他们会不会有人想其他的办法,比如修隧道,架桥梁?
铁杵磨针和愚公移山,都在强调精神层面,自我奋斗,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而故事中达到目标的方法,其实并不合理。
所以,方法错了,花费更多的精力,可能会得不到结果,或者付出和结果非常不成比例。
另外,一个固执的人,自己错了,还要要求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在自己的错误的路上走下去,只能是后辈们的悲哀了。
而这些内容仍然在我们的课本中,在老师们的心中。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