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势,频繁的政权更迭背后,是大明王朝的覆灭。这一切的根源,要追溯到明末帝朱由检的自缢。
这一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陷了京城,朱由检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年仅34岁。然而,在他生前,大明王朝就已是内忧外患,因此没有来得及修建陵寝。
但他死后,仍然被安葬在了明朝皇陵的明十三陵中,这座陵寝被命名为明思陵。那么,又是谁将他收葬于此,又是谁给他陵寝命名的呢?
李自成对朱由检的牺牲精神深表敬意,因此他亲自收葬了朱由检的遗体。当时,大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明朝财政无法为朱由检的哥哥朱由校修建陵寝,只能以一半的费用完成陵寝的建设。
朱由检向王公大臣们求助,最后靠着他们的捐款才将朱由校的德陵修建完成。不久后,明朝陷入了内忧外患,与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女真人建立的满清政权进行了双线作战,财政状况一直捉襟见肘,因此朱由检没有时间、机会和资金为自己修建陵寝。
年3月17日,李自成的义军包围了京城,次日清晨,他们发动总攻,明朝军队被击溃,京城沦陷。在这天清晨,朱由检召集大臣上朝,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到达紫禁城。
此时,他知道大势已去,开始绝望。他将太子朱慈烺托付给了纯国公朱纯臣,将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托付给了岳父嘉定伯周奎。
在安顿好三个儿子后,朱由检为保全妻子周皇后和皇嫂懿安张皇后不受辱,让她们自缢而死。在她们死后,朱由检又亲手砍杀了15岁的长平公主和6岁的昭仁公主,最后昭仁公主被杀,长平公主虽然断了一只手臂,但幸运地活了下来。
朱由检打算再次突围,但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只能勉强凑集了十几名东厂太监,护送他突围。然而三次突围都未能成功,朱由检无奈之下只得返回紫禁城。
3月19日清晨,朱由检再次召集文武百官上朝,但无人到场。朱由检彻底绝望,他和王承恩以及几个小太监一起来到了后花园景山,在那里他看了最后一眼紫禁城,然后绝望地说:“诸臣误朕也,君王死社稷,大明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他遣散了这些小太监,并在王承恩的帮助下在景山树上自缢而死。在他临死之前,他写下了一道遗诏,内容是:“朕自登基十七年以来,虽然朕的行为不够恭敬,引起了天怒,但是都是诸臣误朕,导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后,无脸面见祖宗于地下,自己会脱下冠冕,用头发遮住脸。任凭贼人分割朕的尸体,但不要伤害百姓一人。”
朱由检与他的贴身侍卫王承恩情同父子,朱由检自缢身亡后,王承恩紧随其后。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以为朱由检已经逃亡,便下令悬赏寻找。
最终在景山上发现了朱由检和王承恩的尸体,李自成深感朱由检的忠诚与勇气,因此决定以天子之礼厚葬他。虽然朱由检生前并未建陵,但他早已选定万年吉地昌瑞山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只是因国库空虚未能实现。
现在有了李自成的合理安排,朱由检终于可以在他选好的地方安息了。
李自成对朱由检的敬仰之心溢于言表,他想按照天子之礼厚葬这位前明皇帝,但这需要一笔巨大的开支,而当时他的财政状况并不富裕。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李自成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前明投降的官员。这些官员在接手任务后,发现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陵寝的建设。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将朱由检葬在田贵妃的墓中。田贵妃是朱由检生前最喜欢的妃子,她已经在明朝灭亡前两年去世,朱由检希望在自己去世后,她能陪伴他长眠地下。
当初修建田贵妃墓时,由于资金短缺,工程进度缓慢。现在,他们决定将朱由检葬在田贵妃的墓中,因为田贵妃的墓址是朱由检生前选定的,而且他非常喜欢田贵妃。
这样,他们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同时也能满足李自成的意愿。新文案的核心思想仍然是李自成想要按照天子之礼厚葬朱由检,但由于财政紧张,他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前明投降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面临缺乏资金的问题时,决定将朱由检葬在田贵妃的墓中,这样既可以满足李自成的愿望,又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尽管田贵妃墓的位置已经确定,但买棺材和举行葬礼所需的巨额资金让李自成不愿承担。为此,前明投降官员不得不在京城公开贴榜,向民众求助,呼吁大家捐款为朱由检夫妇举行葬礼。
京城的百姓被朱由检遗诏中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话所感动,纷纷捐款。最终,筹集到了两银子,为朱由检和周皇后买了一副好棺材,还为王承恩准备了一副薄棺。
尽管葬礼规模极小,只花费了两银子,但至少为朱由检提供了一个葬身之所。
顺治对朱由检的自尽殉国精神感到敬佩,于是为他修建了帝陵并命名为思陵。李自成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被吴三桂和清军击败,只占据京城42天的他就被迫放弃并出逃。
这使得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顺治皇帝从沈阳迁都京城,开始了清朝的统一进程。为了收买人心,清朝入关后,多尔衮宣布保护明朝皇陵并重新为朱由检修建帝陵。
然而,多尔衮只是口头宣布,为朱由检修建帝陵的进度非常慢。前明太监曹化淳看不下去了,多次上书请求尽快落实修建帝陵的事。
这使得负责拨款户部和执行修建的工部官员开始做工程预算,结果显示为朱由检新建陵寝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当时清朝正在统一中国,各方面花费都很大,多尔衮不同意为朱由检修建陵寝。
清朝的户部和工部官员看到多尔衮不同意,但他们知道朱由检的陵寝必须修建,于是他们建议多尔衮在田贵妃墓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扩建,使其具备帝陵规格,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资金。
尽管清朝国库并不宽裕,但多尔衮仍然不愿意全部负担起朱由检陵寝的修建费用。他建议户部从国库拿出一半来,剩下的另一半则交给前明投降官员作为任务。
因此,朱由检的陵寝得以通过募捐和清朝拨款的方式完成。其中,吴三桂捐款最多,为五千两白银,以重塑自己的形象。
尽管朱由检的陵寝以帝陵规格完工,但由于资金有限,相比于明朝其他皇陵显得较为寒酸。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得以亲政,并被朱由检的自缢殉国精神所折服。
为了收买人心,顺治十六年(年)时,他下令重新翻修朱由检的陵寝,并亲自为其撰写祭文和碑文,将陵寝命名为思陵。
顺治皇帝敬佩朱由检的自缢殉国精神,出于对他的敬仰和收买人心的目的,亲自率领清朝文武百官进行哭祭,并对他的陵寝进行修缮翻新,起名为明思陵。
然而,朱由检的陵寝在清朝灭亡后就遭受了破坏,先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地面建筑被战火损毁,接着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土匪和军队盗挖和破坏,到民国时期已经面目全非。
朱由检的英魂得到了两位重要人物的尊重:李自成负责他的安葬,顺治皇帝负责扩建修缮并命名为思陵。正是他的自缢殉国精神打动了他们。
然而,即使是这位壮烈殉国的皇帝,也未能逃脱被盗墓的命运,他的陵寝被无情盗挖一空。令人惋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