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明十三陵长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8/9
免费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1206/4303813.html

作者/楼下新垣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朱允炆出家当了和尚、还有人说朱允炆是被大火烧死化为灰烬了、也有人说朱允炆早就被他的叔叔暗杀了,总之是下落不明,在明朝历史上就成了一个悬案,所以朱允炆就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公元)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目前整个十三陵景区只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对游客开放,其他十个陵墓不对外开放。除了当地的百姓和相关历史专业的人士,普通人对明十三陵的了解很有限,从今天起呢,我就为大家逐一介绍一下十三个陵墓的大概情况,让大家对明十三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首先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朱棣(永乐皇帝)明成祖的陵墓;长陵。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公元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公元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公元年)3月完工。

明长陵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配殿、明楼、宝顶俱存。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并有意迁都北京,最重要的是在北京为自己选择陵址。明朝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永乐五年(公元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选择陵址而是去北京选择陵址,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寥均卿当年在选长陵的时候,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说长陵的水流“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

朱棣听了术士廖均卿的建议之后,就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永乐七年(公元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明长陵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设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军把守。设口驻军,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重要意义。

明长陵是明朝历代皇帝陵寝中建筑规模最大,原古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历经近年,仍然金碧辉煌。工程浩大繁琐,用料极其严格讲究,动用了全国的人力、财力。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永乐十一年(公元年)建成。

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公元年)3月完工。陵园的先导是一座雕琢精细的大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年),五门六柱,额枋上有11座带檐的小石楼。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

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南距昌平县城约12公里。海拔米,属军都山。山麓一带黄土深厚,原名黄土山,明建十三陵后改名天寿山。地势险要,上陡下缓,南临十三陵盆地;东、西扼山口,古为军事要地。

陵区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明长陵所在地区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陵区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

明长陵的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9度。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

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明长陵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

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公元年)。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明长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我国的古建技术,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但处于宋、清两代之间的元、明两代却都没有官修建筑用读书。因此,元明二代遗留下来的古建,就成为建筑史学界研究元明两代建筑法式、特点的基本素材。特别是像明长陵的祾恩殿这样的高等级的明代官式建筑,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

长陵的大殿从结构上看,属叠梁式构架体系,不推山。宋元时期的叉手、托脚等构件已不采用,宋元时期的襻间斗拱也按照“檩、垫、彷”的组合方式由垫板代替。整体结构更趋简化,节点更趋牢固。由于梁的外端做成巨大的耍头伸出斗失之外,柱头科斗拱的机能发生了变化。但如果挑檐檩因受力向下弯曲,平身科斗拱仍能起到悬挑的作用。平身科斗拱的形制采用了宋元两代都没有的落金式鎏金斗拱。斗拱后尾部分均呈30°角斜向上伸,真假昂并用。

据悉北京明十三陵的长陵、定陵景区将面向全国推出医务工作者免费入园政策。医务工作者本年度内凭本人身份证,及国家卫生部或省级卫生部门颁发的医师资格证、护士执业资格证等有效证件,可免费入园。

作者/楼下新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