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失落于昌平十三陵之外的十四陵已被很多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19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作为明朝帝王在北京的陵墓群,明十三陵中埋葬着从朱棣开始到明朝结束的最后一个皇帝。明十三陵作为明朝历史的见证,北京旅游的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访,但北京作为明朝首都时期,还有另一一位皇帝死后却未能葬入此地,他的陵寝失落于北京玉泉山之下,它就是景泰陵。

明朝南京建国,二帝命运归属

事情还有从明朝建国说起。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国,死后埋葬于南京紫荆山下的明孝陵,其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在此之后,朱允炆与叔叔朱棣间的“靖难之役”以失败告终,在南京城被攻破之时,朱允炆去向成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毫无下落与踪影,成为历史一大悬案。朱棣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之后,将明朝首都由南京迁往自己的根据地北平,后改名北京。

明朝十六帝,朱元璋葬于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在这之后明朝还有十四帝,唯一没有葬入皇陵的到底是哪位皇帝呢?

朱允炆画像

唯一没有葬入皇陵的明朝皇帝

朱棣死后葬入昌平十三陵—长陵,长陵即成为十三陵的首陵,也是昌平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的陵寝。光阴似箭,时间来到了年,明朝第六任皇帝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之后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并幽禁朱祁钰。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并不承认他的皇帝位,所以他就没有资格埋入皇陵,而是以“王”的身份埋到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下。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寝大部分也被捣毁,后来则被改建成庆陵。有关庆陵的介绍请翻阅前面文章的。

朱祁钰画像庆陵现状

朱祁钰被以亲王的身份埋葬到了北京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这就是景泰陵。如今陵寝的具体地址是在一处干休所的大院里,大门口有士兵值守,因此也就不对外开放了,若想进去还是要想些其他办法。

景泰陵的规制是按王陵建造的,未建明楼和宝城,整体陵寝原本为前方后圆状,如今已看不出样子了,但规模自然无法与皇陵相比较。景泰陵原本为三进院落,陵门早已不见踪影。进入院内首先看到的是文保碑及黄瓦重檐歇山顶碑亭,碑亭四周有矮墙环绕,矮墙底部为石砌,顶部为水泥顶,墙面涂朱红,通过观察可知为后期新建而成的,其建筑工艺较为粗糙。

景泰陵自建成后经历过几次维修和再建。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后不计前嫌,感念朱祁钰在国家治理上的功绩,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并安排扩建景泰陵,但后期仅是简单装饰而已,陵寝未有实质性改变,代表帝王的黄色琉璃瓦依然未被采用,仍旧使用亲王规格的青瓦。明世宗朱后熜时期重新按皇家标准修缮了陵寝,此时才换成了黄瓦,景泰陵才稍皇家本色。后期由于陵寝毁损严重,乾隆年间进行过简单修缮,同时乾隆在陵碑上御题《明景帝陵文》。

今天我们看到的陵碑方向已有调换,碑阳处是乾隆御笔题诗,碑阴刻“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陵碑方向倒置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乾隆题诗后为体现其御制诗而改变了方向,另一种说法是早年期陵碑已倒,重新立起时摆错了方向。现在的石碑毁损严重,字迹斑驳不清,石碑及其底座处还可清晰看到早年粗暴拓碑时留下的墨迹。

除了石碑之外,现在看到的陵寝建筑都已非明朝旧建,据说在慈禧时期,景泰陵已破败不堪,碑亭已损,只见陵碑。慈禧从国库中播出银两修葺,按清朝建筑样式重新修建了碑亭和陵恩门等建筑。陵恩门为三间单檐黄瓦歇山顶建筑,早年此处作为棚舍及鸽子房使用,现在也是修整过的。

陵恩门在往里走有条砖砌小路直通宝顶,小路两侧已修整为门球场地,宝顶已看不出多少痕迹了。

朱祁钰死后虽未能葬入昌平十三陵而有些悲凉,但其执政期间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上的成就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也是因此原因,让人依旧回忆着这位明朝皇帝、惦念着这座明朝“十四”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