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死后,也是经过了“一波三折”才在十三陵最终安眠的。
自绝于北京,孤单的煤山外脖子树下,一具心灵受尽璀璨的肉体在此上吊,就在崇祯挂起白绫之前,他用自己的血写下了乞求李自成放过北京城百姓的血书,所有过错他一人承担,而后自缢。
大太监王承恩看到崇祯帝已经吊死,天大地大,但绝对容不下一个皇帝身边的宦官,加上他那罕有的忠心,也跟随着崇祯帝一同自尽,公元年4月25日,北京的煤山上,一下子多出了两具遗体。
不久之后,李自成打入了北京城,进入北京后,他第一时间寻找崇祯帝,找到他,不是为了杀了他,自古以来都有“禅让”之旧法,李自成也想俘虏崇祯帝,行禅让之事,让自己担任神州之主。
可是他只能得到崇祯的尸体,还有在一旁的王承恩。
在当时,大明的几乎所有官员都已经离心了,他们视大明为晦气,嘴上皆是对崇祯的不逊,就连崇祯的埋葬之事,都没有人出来表态,这群人,正是崇祯在此前苦苦哀求“筹集军费”的臣子们。
李自成心里自有打算,他知道这群人是什么人,烂到骨子里的人,难不成他不知道天下变成如此,罪魁祸首还是这群大臣的家族吗,于是李自成面对他们的拍马屁,立马翻脸,让刘敏宗严刑压榨,把他们的钱都榨出来。
但还是有一群知礼法的边缘臣子,他们建议李自成厚葬崇祯帝,也别是李国桢,跪求李自成不要屠城,跪求李自成以天子之礼埋葬崇祯帝,李自成看到还有人有这番心意,他也同意了,其实他们求不求,李自成都会这样做。
李自成乃是农民军的背书,他根本不可能大肆在北京城屠城,北京城在李自成到来后,反而有了不一样的生息,秩序很快被李自成恢复了,而关于厚葬崇祯帝,李自成也有了计较,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继承”神器。
但是李自成也没有对崇祯的遗体表示多么地尊敬,毕竟他要的只是传出去给崇祯帝下葬的名声,并不是真心实意对崇祯那么好,可以承认的是,李自成跟崇祯帝还是有着很深刻的仇恨的。
可因为崇祯帝在此之前的陵墓根本没搭建好,就算是想厚葬他,都做不到,于是大家开始集思广益,讨论着该怎么办,有人说,崇祯帝生前最爱田贵妃,田贵妃已经下葬了,不如就让他们合葬吧。
这个提议自然是方便,说起来还算是成人之美,李自成就派人立马纠正崇祯帝的遗容,准备好就运到田贵妃的墓穴处,可即便是田贵妃的墓穴,都是还没有完全建好的状态,显得十分落魄。
当时负责崇祯帝下葬的乃是官员赵一桂,虽然是安排崇祯帝下葬,但是李自成根本就没给钱,所以李自成实际上违背了“厚葬”的说法,但是崇祯帝的遗书也写了,即便是“贼军”分他的尸都好,不要伤害百姓一人,李自成这样子做,也显然是在泄愤。
所以赵一桂就只能让人在当地“筹钱”,其实筹的钱也不多,大概就是两百多两银子,这些钱,成为了从崇祯帝被抬棺入墓穴,再到买东西祭祀的所有资金,在简陋的仪式下,崇祯帝还是有了安眠之所。
本以为李自成会在北京一直当皇帝,谁知道在跟吴三桂沟通的过程中,刘宗敏抢占了陈圆圆,导致吴三桂临时反戈,掉头跑回山海关,当时的大清已经在关外虎视眈眈,只要吴三桂倒向任何一边,神州就是这一边的。
于是李自成带着大军出发杀向山海关,幸运的是,李自成大军比大清军队早半天到达山海关,山海关立即遭到了大顺军猛烈的攻势,几乎要被打下来,不幸运的是,吴三桂抵挡汉人十分坚毅,对于满人却是膝盖很软。
因为答应了投降大清,且被多尔衮授爵,吴三桂马上倒戈,打开了山海关的另一侧,大清军队入关,正式和李自成的大顺军展开决战,大顺军很显然敌不过来势汹汹的清军,最终被击败,李自成逃窜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李自成匆匆称帝,随后又继续逃窜,不久之后,多尔衮带着大军来到北京,大清成为了这个神州真正的新主人。
不久之后,新主人在此继续了崇祯帝的“入陵”工作。
可因为入关之初,一切都不稳定,多尔衮没有空管崇祯帝下葬一事,随后便是大清在中原境内对明朝皇族、李自成等人围剿,用了几年的时间,算是大概稳定了下来。
所以对“崇祯帝”的陵墓完成最终“改造”的,乃是大清当时的皇帝,也是没有实权的皇帝,顺治。
顺治听从曹化淳的建议,好好操办崇祯的后事,只有这样,大清才算是继承了神器,这个出发点跟李自成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李自成对崇祯的后事处理非常潦草,而顺治有着足够的资源可以好好处理。
这个时候,“思陵”才算是正式开始建造起来,因为崇祯帝已经入了墓穴,出于对他的尊重,便不再对墓穴里的遗体进行搬运,而是对思陵除了墓室之外的几乎所有建筑进行改造,比如铺设皇陵常有的“神道”、“碑文”等等。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思陵的改造工程在顺治二年基本完成,但是顺治年间思陵的增建工作却是一直在继续的,这跟大清初期为了稳定政权有关,因为大明乃是上一个汉人政权,为了更好地统治神州,料理崇祯的后事,成为了一种辅助手段。
除了好好安葬崇祯帝以外,顺治也感念王承恩的忠诚,将王承恩的墓穴放置在崇祯帝的思陵之前,也算是让这对君臣到了地下世界好好团聚了。
但不得不说的是,关于“明朝十三陵”,后来却渐渐成为了清朝皇帝“维稳”的一个助力。
首先大清入关后,也算是对朱家人“大开杀戒”,近乎斩尽杀绝了,可是另一方面,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统性,又必须要供奉前朝的皇帝,还要派人派军队来驻守陵墓,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就是两种政治的本质。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加大了对十三陵的修缮,乾隆的意思是,以前朝廷都很穷,所以十三陵弄得不是很好看,现在继续加大建设和维修,以此对大明朝皇帝的尊敬,这样做,也让大清更得汉人民心。
而思陵,又成为了被特殊对待的一个陵墓,因为总结来说,思陵最简陋,崇祯帝本身也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悲情人物,对于他的故事,清朝人一直引以为鉴,也经常拿出来聊聊。
譬如煤山上的那棵歪脖子树,就被“吊死过”崇祯皇帝的理由被“锁住”了,凡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弟经过此处,都被要求下来对此进行“默哀”,既是为了警醒大明破败的昨日,也算是对崇祯皇帝表示一定的尊重。
关于这位末代的皇帝的身后事的一波三折,看着也是让人不禁唏嘘,崇祯虽然吊死煤山,但实际上,大明的故事却没有在他死后停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延续着,比如他从未见过李自成,但是李自成却见过他。
再比如他没见过顺治,但却接受大清对他陵墓的守护和供养,不得不说,作为皇帝,崇祯最后的血书让他获得了极高的后人的好感,最起码的,人家也不会说这个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才导致亡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