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被埋葬在明代皇家陵园的太监王承恩,他是配得上这份“殊荣”的。
当然,王承恩生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死后竟然可以和皇帝一起被厚葬,而且后来还接连有两位皇帝亲自为他树碑立传。
说起王承恩,封建王朝的一个太监,也许会被人嗤之以鼻。但如果说起他是被葬在明十三陵里的特殊存在,也许您会对他有新的认知。
明十三陵出忠仆
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有一座占地面积多平方公里的明代皇家陵园。它就是明十三陵,因为共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由此而得名。
明十三陵建于永乐年间,之后就成为明代皇家帝王妃子的专用陵园,一直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也葬入其中。
多年的历史中,明十三陵里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让人惊讶的是,堂堂一个皇家陵园,居然会出现一座太监墓,与其他墓室主人的身份格格不入。
这座太监墓的主人,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王承恩。
有人不禁要问,一个太监何德何能,竟然能做到跟皇家贵族“死而同穴”?
国破家亡的最后时刻
说起明朝的太监,估计大家会首先想到魏忠贤、刘瑾、汪直等权倾朝野的负面人物。他们的作恶多端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也使得自己在历史的长卷上遗臭万年。
当然了,明朝被载入青史的好太监也有不少,最著名的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以及本文十三陵太监墓的主人公——王承恩。
王承恩作为明朝最后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太监,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心护主。
王承恩在皇帝面前有多吃香呢?他不仅被被朱由检引为心腹太监,还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有代为“批红”大权。
可惜,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尽管皇帝朱由检上任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但依旧无法扭转大明王朝的颓势。
年3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一路打到大明王朝的京师北京。
当李自成军队围困北京城的时候,明朝的很多大臣将领为了避祸,纷纷开始投敌卖国,对国家危难冷眼旁观。
眼看着李自成就要攻陷北京,朱由检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太监王承恩,命他担任兵马提督大元帅一职,前往战场与敌军对抗,他与敌肉搏,誓与京城共存亡!
大势已去,此时的反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公元年3月17日,李自成攻入京城。就在即将破城的一刻,太监王承恩带领最后的亲兵在城墙杀敌。
据史书记载:“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
无奈大势已去,此时的反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18日晚上,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看着城外的连天烽火,朱由检哀声长叹:“苦我民尔!”。
之后,太监王廉急报,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王廉力劝朱由检投降。被皇帝一剑刺死。
朱由检回宫后,召来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他命太监将3个儿子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然后转头对周皇后说道:“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声泪俱下:“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
话音刚落,周皇后便自缢而亡。
朱由检面无表情地看着倒在眼前的周皇后,他继而对袁贵妃说道:“你也随皇后去吧!”
袁贵妃见周皇后已死,自知活不过今日,她哭着向皇帝拜别,也自缢身亡。
老婆儿子都处置了,接下来,朱由检召来15岁是女儿长平公主。他流着泪对公主说道:“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便拔刀砍掉了公主的左右臂膀,随后又刺死了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这一晚,朱由检忙着血溅后宫。所有的妃嫔都在他的指令下先后自缢。
3月19日凌晨,李自成军队杀入北京城,城外火光映天。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朱由检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随后,朱由检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了景山。万念俱灰的皇帝在袍服上写下遗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意是说:我才德微薄,触怒了上苍,上天惩罚于我。但这都是诸位大臣害了我。我死后无颜面对祖宗,我自己卸去皇冠,用我的头发盖住我的脸面。任凭贼人把我五马分尸,只愿不要伤及无辜百姓!
写成之后,朱由检便在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吊而亡。
这位时年33岁的明朝末代皇帝,自此自挂歪脖树,左脚的鞋也弄丢了,只剩右脚上穿着一只红鞋。
在崇祯帝危难的最后时刻,平日那些满口忠心爱国的文武百官躲得干干净净,唯独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誓死效忠。
皇帝已逝,太监王承恩跪地恸哭,他对着崇祯帝的尸身用力地磕头,随即也追随帝魂,上吊而亡。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大肆翻遍整个皇宫,就是不见朱由检的尸首。他发出悬赏通告:有找到崇祯帝尸首者,赏金封侯。
一直到三天后,也就是3月21日,崇祯帝的尸身才被人发现。
李自成为了拉拢人心,借此做起了“善举”。他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草草归葬于田贵妃之墓,并改称“思陵”。又特地将王承恩的尸身葬在崇祯帝陵侧,让他永远守护着崇祯墓。
于是,王承恩就成为了唯一葬于明十三陵的太监。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被王承恩的义举震惊,于是亲自为王承恩树碑立传,并亲自撰写了碑首的“御制旌忠”四字,并将他葬在崇祯帝思陵门外。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也被王承恩忠心事主的事迹打动,他又特地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树碑立传。
就连王承恩生前的住宅,也被改建成了“理郡王府”,用以纪念他的忠君不二,为国捐躯的义举。
太监王承恩的墓自修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如今的王承恩墓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墓前的三通石碑却保存完整。
王承恩的陵墓是坐西朝东的,陵墓东侧的第一通石碑上刻有“王承恩墓”字样,有2米高;第二通石碑有4米高,碑首刻有“敕建”,下面是顺治帝亲笔题写的字碑文;紧靠陵墓的石碑高2米,碑首刻有“御制旌忠”四字,下面同样刻有顺治帝题写的字碑文。
清朝皇帝将一个前朝太监捧得如此之高,还多次亲自宣传,难道仅仅是感动与君臣之间的情义吗?
不排除有感动成分在,但这行为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首先,清廷初来乍到,收获民心很重要。
清廷是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的,为了稳定民心,他们需要做出一些对前朝的“认同感”,借此来告知民众,他们不是来推翻明朝,是他们消灭了李自成,给明朝皇帝报仇来的。
另一方面,清朝也想通过这种树立典型的事例,让臣民为大清效忠。
清朝皇帝带头宣扬王承恩的忠义,也是为了让王承恩做个表率。皇帝对忠心耿耿的人嘉奖有加,也是告知臣民为大清国效忠。
王承恩被清朝皇帝们刻意抬高,也说明了清廷对统治中原一直有存在于骨子里的这种“文化自卑”。
也基于此,清朝成了历史上“文字狱”最为泛滥的时代,无数典籍都遭受到人为的篡改的损毁,明朝史籍尤为严重。
如今的王承恩墓,历经数百年,依旧静静地依偎在思陵的旁边,仿若当年王承恩誓死陪伴在崇祯帝的情景。
王承恩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太监,他生前有皇帝最高的信任,死时也没有抛弃落魄的主子。作为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王承恩是值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