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徒手上阵取文物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1/17

文物是一个时代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集中反应,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文物所在时代人民生活状况,人民技术工艺的高超程度以及该时代的文化发展程度,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文物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沉淀着历史的沧桑,它们十分珍贵,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每一件文物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特别是帝王陵墓中的陪葬品,它们是那个世界最顶尖工艺技术的结晶,一旦失去,无可挽回。

而文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自身可以完整地反映一个时代,无法修复的文物就不再具有这个功能,我们只能叹息它们的消逝。

明十三陵—明定陵

大明从建国至亡国,由盛至衰的百余年中共经历了十六位帝王,其中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英宗皇帝之兄代宗朱祁钰之外,其余十三帝的陵墓几乎建于同一地区—天寿山,形成了一个大型陵墓群,史称明十三陵。

其中明长陵即明成祖朱棣之墓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而明十三陵之中仅有明定陵开放了地宫,明十三陵是帝王陵墓的典型范例,它们有机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又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受到世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