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于礼制等级有着十分严苛的规定,不仅仅是人们活着的时候,即使的死后也无法避免。最简单的陵寝制度上:“墓”、“坟”、“茔”、“冢”、“丘”、“垅(垄)”、“山”、“陵”、“寝”这几个字都指的是人们死后的埋骨之地,却代表着不同等级的人物的墓穴规格。
而对于区在权力金字塔顶尖的皇帝来说就更是如此,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曾经点出“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说的就是山陵为帝王独有,普通人不得使用。
然而,我们在中国目前最大的皇家园陵明十三陵中却发现了一丝意外——专属于皇帝的陵寝中,竟然埋葬了一个太监的尸骨。
——他就是比邻崇祯皇帝思陵的王承恩墓。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帝陵向来是皇帝威权的象征,一个内宦如何有资格入内?
在权力等级极其森严的明代,这个不入正统的太监是如何乱入皇陵的?
这是失误吗?还是什么原因?
一、崇祯悲歌
“战鼓咚咚连声振,莫非流寇入禁城。再登景山观动静……”
哀婉悠长的《明末遗恨》似乎再次将我们带回年的那个早春,二黄摇板的韵律里难掩的是家国沦丧的悲苦。
“莫坏我尸,莫毁我陵。莫留我官,莫杀我民。”壮年的崇祯无奈的哀嚎,却再也无法挽回沦丧的江山,只留下一声声无奈的哀叹。
公元年(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的那个早春里,在皇极殿悠长的钟声中,文武百官却无一至者,城外是蜂拥而上的农民军,城内却是人心惶惶的末世景象。
众正盈朝的东林党不出意外的向着新主子投靠输诚,皇亲国戚们将搜刮半生的荣华秘密起运,首尾两端,只求卖个好身价……
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最少皇帝还是希望保存社稷的,而那些臣子们恐怕就不一定了,晚明的士大夫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过把瘾就死的癫狂——他们捞钱、他们党争、他们弄权,可就是没人想到挽留一下这个帝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这是崇祯17年的现实。
崇祯是不幸的,他没有祖先的运气,最少土木堡之变下大明还有个于谦站了出来;
崇祯是不幸的,他没有祖先的福泽,最少宁王之乱时大明还有一个王阳明廓清宇内;
临到他,只留下了头皮痒、水太凉的蠢玩意!
大明养士三百年,仗义死节似乎成了笑话。
三百年的风骨抵不住荣华富贵,三百年的正义抵不住项上人头,三百年的风花雪月让这些读书人得了软骨病。
“十万将士齐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总之,年的这个早春,崇祯身边只剩下了王承恩,这个陪伴他三十载的內侍。
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二、悲情王承恩
王承恩的一生和崇祯是紧密相连的。
他算不得一个普通的好人,他是一个做着坏事的好人。他侍奉了崇祯一辈子,到最后也随之而去,这应该是他真的可以随葬帝陵的重要原因吧!
出身贫家的王承恩从小就入宫服侍皇帝,陪伴帝王三十载,官至司礼监大档。一介布衣到位比三公,王承恩的发达绝对离不开崇祯的赏识与恩遇。
所以在公元年(崇祯十七年)3月19日的那个早春里,这个大明最炫赫的内宦选择了陪同主子,陪同自己的王朝一同殉葬。
“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三月的初寒料峭里,在得知城破之后的崇祯已经近乎癫狂,没有人能够承受这种挫折——从云端里的帝王跌落尘埃。这种可怕的落差会让人发疯的,皇帝也不例外!
但是,他终归是崇祯。
有的事情我们可以骂他,但是守国门这件事我觉得他算得上担当。
他没有摇尾乞怜,“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祖训,也是他的信条。
历代亡国之君中,他选择了最为惨烈的方式——钦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妃嫔在坤宁宫自缢、斩杀爱女昭仁、长平公主。
最后在烽火缭绕的景山,他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段路:吊死在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
惨烈、往事越千年,这一幕仿佛仍然历历在目,透过丹书汗青,我们犹能感受到末代天子的决然!
主辱臣死。
守候在皇帝身边的王承恩目送天子走完了最后一段路。随后的他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帝王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
对于王承恩来说,他本来是可以苟且偷生的,但他却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
作为臣子,他不曾辜负天子的信任;作为伙伴,他不曾丢下朋友、生死守护。
也许他的行为有点愚昧,可是在明末那一众精于算计的士大夫的映衬下,似乎这个文盲才是最知廉耻的。
最少,他曾经守护过一段辉煌!
三、赢得身前身后名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公元年3月19日,崇祯皇帝自缢煤山。
当日,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城。闯王重金悬赏天子下落,直到22日才有太监发现煤山上的皇帝——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以示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天上。
闯王为了收复民心,将皇帝和周后葬在之前田贵妃墓地处。
之后,大顺溃败,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后,为了宣示正统与归附民心,再次对崇祯的陵寝大修,将这里命名为“思陵”,而忠心护主的王承恩也被安葬在帝陵旁,允其永世守护皇陵。
因为他的忠贞节烈,顺治皇帝为他提名“贞臣为主,捐躯以从”,这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亲自书写;此外,王承恩墓前还有两块石碑,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刻“王承恩墓”;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字,同样是清顺治帝亲自撰写。
这种荣耀算得上是空前绝后了吧,毕竟抛开王朝统治者的立场,单纯以一个领导人的褒奖来看,显然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
他用身死社稷的壮烈为大明三百年的荣耀画上了休止符,虽然结局惨淡,历史却无法掩盖他声明里的光彩;
这种暴烈的悲壮让曹化淳、杜勋这样见风使舵、卖主求荣的悖逆太监黯然失色;
这种决然的悲壮让洪承畴、吴三桂等苟且偷安、投敌变节的封疆大吏相形见绌;
这种惨烈的悲壮同样让钱谦益、吴伟业等屈节仕清、见风使舵的文坛公知自惭形秽。
往事越千年,历历在目。即使是三百六十多年后,我们还能感受到王承恩那时的决然,那个忠贞事主,虽九死而不悔的勇士!
我想这才是他能够进入皇陵的最大原因吧——除了他是皇帝最亲近的臣子,陪伴天子到最后,还在于他的忠诚。
那个背叛、自私的晦暗时代,他的忠诚成为最夺目的色彩!
39年太子,30天皇帝,中国版的查尔斯王储:一场吃错药引发的悲剧
那些会玩的皇帝,吸猫控、coser,明代的皇二代把玩整成了艺术
提三尺剑,白衣渡江,据东江,镇辽东,毛文龙因何毁誉参半?
千里救主,破灭女真无敌神话,袁崇焕为何却被视为叛徒凌迟?
宁遇阎王,不归诏狱——这座“奥斯维辛”何以成大明三百年噩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