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能入葬皇家陵园,后世皇帝为其立碑,明朝哪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2/9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明朝皇家陵园——明十三陵

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的正宫仁孝徐皇后去世。此时,皇帝和政府一大家子都还在南京,迁都北上也只是刚确立的事情,紫禁城也刚开始修建。

朱棣没有选择在南京为徐皇后修建陵寝,而是北上,在北京西北选择了一个叫黄土山的地方,为徐皇后修建陵寝,黄土山也因此被改名为天寿山。朱棣也选择了这个地方,自己百年之后与徐皇后合葬在此,他们的陵寝叫做长陵。

明十三陵平面图

朱棣选择了这个风水宝地,随着朱家江山在子孙之间传递,后世子孙也都在十三陵地区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开始修建陵墓,直到崇祯皇帝葬入此陵墓才停止,明朝历时余年,陵墓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二十三座皇后陵、二座太子陵、七座妃子陵和一座太监陵。天寿山这个皇家墓葬群也因此被称为明十三陵。

皇帝妃子,都是皇帝家的人,能入葬皇家陵园是很正常的,这本来就是人家的地儿,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位太监陵呢?是哪位太监,能够入葬连功臣都无法进入的皇家陵园呢?

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这位太监,不算出名,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说到他侍奉的皇帝,你肯定很熟悉——崇祯。关于他的事迹,你也肯定听说过。

一位老实人

王承恩出生于现在属于河北邢台的一个小山村里,十分贫穷,因为当地贫困,加上离京城比较近,很多人选择进宫选择太监。

王承恩更加不幸,从小父母双亡,成了孤儿,被卖到了皇宫里,成了一名太监。

当时正是大太监魏忠贤当政时期,王承恩就被魏忠贤安排到信王朱由检身边,侍奉这位即未来将要登基的崇祯皇帝,实际上是魏忠贤派来监视朱由检的间谍。

但魏忠贤是看错人了,他的这位老乡,让他失望了,是个老实人,也或许是王承恩与朱由检童年经历十分类似,王承恩向朱由检坦白了自己间谍的身份。

还有一个事儿,能让我们看出来王承恩跟其他人不一样。几名太监陪着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在宫里游玩,但是朱由检不小心掉到宫中的水池子里了,朱由检不会游泳,一直在水里挣扎。

几名太监惊慌失措,大喊大叫着救人,只有王承恩,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然后,然后,然后他也跟朱由检一样了,他也不会游泳。还好救援的人及时赶到,把朱由检和王承恩救了出来。事后其他太监还嘲笑他,但是王承恩说看到朱由检有危险就跳了进去,没想那么多。

王承恩在太监中是个另类,甚至跟其他太监相比有点儿傻。正所谓傻人有傻福,王承恩十分老实,再加上与崇祯皇帝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朱由检也越来越信任这位老实人。

在尔虞我诈的皇宫里,皇帝和太监之间也遍布着各种勾心斗角,王承恩这种老实人,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

影视剧中的王承恩

崇祯帝即位后,王承恩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最后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职位,在太监中,是一人之下,千人甚至万人之上了,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两个职务的工作很简单,一个是帮助皇帝批奏折的,帮助皇帝写奏折批不批,魏忠贤、王振这些大太监都担任过这个职务。另一个职务,是帮皇帝给奏折盖章的。

这两个职务本身没什么权力,但是碰到不管事的皇帝,权力就大了起来,碰上了不识字并且酷爱木工的天启帝,魏忠贤才能一手遮天,干的是太监的活,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

王承恩遇到的皇帝,是个管事儿的皇帝。就算遇到不管事儿的皇帝,王承恩也大概不会成为魏忠贤那样的人。纵使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王承恩依然兢兢业业,帮助崇祯皇帝,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直到甲申年,公元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

这天,李自成不仅来了,京城也陷落了。

老实人的命运

闯王李自成带领大军进攻北京,到了最后,只有王承恩,指挥着皇宫里的禁军,与李自成的部队较量。可这种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皇城很快陷落。

在绝望,惶恐,无奈甚至害怕下,崇祯将后妃和女儿赐死,然后走到了煤山。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崇祯在煤山上一颗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和大明,并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崇祯皇帝自缢后,王承恩在石头上刻下了“忠君爱国”,在旁边一颗海棠树上随崇祯而去。

煤山,如今的景山公园

在说到明朝的灭亡,很多人拿南宋和明来对比,说南宋崖山海战时几十万人为南宋殉国,明朝灭亡时,陪崇祯皇帝上吊的,只有一位太监。

这位太监就是王承恩。

关于王承恩,有人这样评价: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墓的,是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满清,多尔衮甚至还为崇祯发丧三天。崇祯帝被葬入十三陵的思陵中,殉国的王承恩,被安葬到崇祯皇帝的陵墓思陵附近,继续守护崇祯皇帝。

王承恩墓

亲手为王承恩写碑文的,是顺治皇帝。王承恩碑碑文八百余字,大书特书了王承恩殉葬的事迹。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清朝统治者这么做,应该也只是收买人心了。

青史留名

王承恩是明朝少数几个出名的太监,但是他的这种事迹,靠着好名声出名的,明朝是很罕见的。

在深宫里,面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及万万人之上的权力,王承恩没有动心,依旧跟随着崇祯皇帝,恪守君臣之道。最后,也是随着崇祯皇帝走上了煤山。

王承恩自缢而死,被李自成和满清统治者大肆宣扬其忠君爱国的形象。这样的结局,在整个明朝的太监中,待遇都是十分靠前的。

那些投降李自成的太监会是怎样呢?可能生不如死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