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征。
碑上原来有碑文,是唐太宗令人推倒,并磨去其上刻字的。魏征,一代名相,经常犯颜直谏。魏征死后,太宗亲自到魏征家吊唁,还把一位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但不久,因为魏征曾推荐的侯君集,与太子李承乾阴谋搞政变,唐太宗一怒之下,下令将魏征的碑文抹去,成为了现在的无字碑。
二,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推翻封建帝制,功不可没;建立中华民国,赢得广泛拥护和爱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原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和墓志铭,但遭到不少国民党人的反对。大家权衡再三,公推章太炎担当此任。章太炎当仁不让,写下了古朴凝练的《祭孙公文》。谁知,蒋介石认为让章太炎撰写墓志铭,使自己丧失了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因此,他以“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身份,否定了章太炎拟写的墓志铭。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不得已,才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此代之。
三,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她在位时,任用贤才,不拘一格;革除时弊,不遗余力。在她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但另一面,她又任用酷吏,大搞恐怖政治,屠戮宗室,滥杀无辜,制造大量寃狱。
她为自己立下的这块无字碑,后世有三种评价:
第一是:褒扬派。
武则天的功劳卓著,一块小小墓碑,不足以记述歌颂她的功德……
第二是:贬损派。
武则天荒淫无道、祸国殃民。她蓄养面首,私生活“丑陋”。所以,其墓碑不如一字不镌,免得遗笑大方。
第三是:中立派。
武则天功过相抵,难以置评。所以,“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吧……
四,谢安。
南京梅岗,东晋谢安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这里。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原因是“以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以之众,大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使东晋又偏安38年。相传谢安临终之前,大臣问他想请谁撰写碑文,他沉默不语。有人提到陶潜,他无语;有人说到王献之,他又摇头;直到死,也未确定由谁来写碑文,只好立无字碑了。谢安,保卫中原政权,避免了像后来的南宋那样的全部沦陷。所以,其墓碑,可谓“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无限”。
五,秦桧。
南京牧牛亭,“卧一石于草间,有其额而无其辞”。秦桧66岁病死,家人请了不少人,想为其撰写碑文。但没有一人,愿意为秦桧撰写碑文!因此无奈,只好立一块无字碑。宋将孟珙率军,经过秦桧墓时,令兵士在其墓上拉屎倒尿,使其墓成为有名的“臭冢”,后世称其为“秽墓”。
六,泰山无字碑,又称汉石表。
第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年)所立。汉武帝认为自己居功至伟,难以言表,故立无字碑。后有人题诗,
评述此无字碑:丰碑无字摩苍穹,汉武秦皇愧记功。屹立巍巍传万代,永标岱顶镇长空。
第二种说法:由秦始皇所立。顾炎武认为此碑是由汉武帝所立。
理由是:《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封禅时,是“刻石”;而汉武帝封禅时,则是“立石”。
七,明十三陵无字碑。
朱元璋认为,皇帝的碑文,都是出于文人的粉饰恭维,起不到警示后世子孙的作用。此话一出,老翰林们都不敢动笔了,于是,写碑文的工作,就落在了朱棣头上。朱棣长陵的碑文,是由他的儿子朱高炽所撰写。而朱高炽及后面的七位皇帝的陵墓上,都没有设置石碑及碑亭。嘉靖皇帝朱厚熜,想立碑。但是一次性给七位祖宗(朱祁钰没有葬在十三陵)都写一个墓志铭,对于一心修道,连朝都不上的家伙,那可真是要了他的亲命了。所以,后世的明朝皇帝,就都只有碑,而没有碑文了。是故明十三陵内,一共有十二块无字碑。
八,苏州玄妙观无字碑。
玄妙观有一块无字碑,但不是墓碑,它的全名是“清理道教碑”。碑文为明代大儒的方孝孺所写。但他被朱棣诛杀之后,碑上的刻字,也受到了“株连”,被“抹杀”了,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无字碑”。
九,西藏布达拉宫的无字碑。
是为纪念布达拉宫落成而立,但为何无字,现在不得而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