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杨湘沙文/摄 当年的靖江王室枝繁叶茂、族人众多,他们留下的许多生活遗迹在历经了年的风雨后依然保存完整,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当年的王室生活,也为后人研究明代藩王史和广西地方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史料。当中,靖江王陵的神道石雕尤令记者印象深刻。 明朝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传位人数最多的一支地方藩王,非靖江王莫属。公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先后分封了24个儿子和1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做藩王。年,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于岭南要塞“静江府”(今桂林),改“静”为“靖”,称靖江王。靖江王从此开始了在桂林长达年的历史。年11月,清军攻入桂林,末代靖江王自缢身亡,靖江王国的历史才算正式落幕。 靖江王位从朱守谦受封开始,到末代王朱亨歅结束,承袭王位的共有14人,其中朱守谦死于南京,第十三任靖江王朱亨嘉死于福州,第十四任靖江王朱亨歅死于战乱。除这三人外,其余11位靖江王在死后都葬于桂林东部的尧山西南侧。他们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并以这11座王陵为中心,将靖江王室的宗亲族人都附葬于王陵附近,占地近百平方公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陵墓群。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靖江王陵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在每个王陵前都有排列整齐的石作仪仗,向世人展示着昔日王者的威严。当中,各王陵基本上都有11对石作仪仗,相向对称排列于墓前神道两侧、建筑之间。这些石作分别有望柱、石翁仲和各种石瑞兽,造型不一,神态各异。 据王陵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陵墓神道石雕源于我国古代的卤薄仪仗制度。卤薄仪仗是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统治尊严而建立的一种礼仪制度,是我国封建礼制中严格等级观念的产物。在当时视死如生的营丧观念下,帝王生前的仪仗也当在死后继续享用,于是便有了这些帝王陵墓前整齐列阵的石雕。 这些石雕在古代被称为“石像生”,即“象征生命”的意思,无论是祥禽、瑞兽或人物,均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威仪,意在驱逐鬼怪邪祟,给墓主的灵魂以庇护和帮助并带来吉祥。 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明代帝王陵寝中大多都保存有这样的石雕像。经考证过的权威数据显示,江苏盱眙明祖陵前有42个,安徽凤阳明皇陵前有68个,南京明孝陵前有34个,北京十三陵前有36个,湖北钟祥明显陵前有26个,河南新乡潞简王陵前有32个,所有这些明代帝王陵寝的神道石雕总数共计件。然而在桂林靖江王陵中成组排列于陵墓前神道上的石雕像,总数达到件之多,超过了其他各地明代帝王陵寝神道石雕数量的总和。尧山脚下的靖江王陵俨然一个露天的石雕博物馆,堪称壮观的石刻仪仗队,尽显靖江王当年的赫赫威仪。 据介绍,靖江王陵的石雕像不仅在数量上属全国藩王陵中所少见,而且在时代上基本与明朝伊始同终,表现在雕刻艺术风格上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早期石刻古拙质朴,线条粗犷,形态憨厚;中期石刻逐渐开始变化,装饰日渐增多;到了晚期,则精雕细琢,线条细腻,追求华美。这种变化又以望柱的造型变化最为典型:早期是素面八棱柱,顶端装饰宝珠;中期时柱身仍是素面,但柱顶改为望天蹲兽;晚期时柱身上已经装饰盘龙,龙鳞、龙爪、龙珠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靖江王在桂林延续了年,随着陵寝的不断增建,这些神道石雕呈现出完整的时间延续性,脉络清晰,变化规律明显,让中国历史艺术库中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明藩王陵石刻资料,称之为一部明朝陵墓神道石雕艺术的通史也毫不为过。 资料库 王陵石像生分类 守门蹲狮:雌雄分立,雄狮脚踩绣球,象征权力与威严,雌狮怀抱幼子,象征国泰民安。 望柱:也称华表,早期立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后演变为权力的象征。立于皇宫、王府及陵寝内外,作为帝王建筑的特殊标志。 狻猊:传说中龙的第八子。在这里象征陵主香火不断,后继有人,子嗣昌盛。 石羊:羊虽然没有龙的神灵,虎的威猛,马的驰勇,牛的憨厚,但羊善良,温和柔顺。中华民族历来把羊作为和平与吉祥的象征。 狴犴:传说中龙的第四子。形似虎,态凶猛,能食虎豹,好打不平,常见于公堂与牢狱门口。立于陵园之内,象征公正廉明及陵园的神圣不可侵犯。 麒麟:传说中“四灵”之一。王陵中立此雕像以“麒麟现明君出”而显示自己的贤德与圣明。 武士控马:是王爷生活的写照。武士紧拉缰绳,似乎在随时恭候王爷出行,让人在陵园威严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石象:象是人们熟悉的南方巨兽,常用于镇墓。在陵园中,它被看作和平安宁的象征。 翁仲:通常立于陵前的人像(石像、铁像、铜像)都被称作“翁仲”。靖江王陵的翁仲是王府官属形象,代表文官,又称秉笏翁仲。 (记者杨湘沙整理) 图①:庄简王陵中的翁仲像。 图②:康僖王陵中的石像生。 图③:坐落在旷野中的怀顺王陵,未来将会以遗址的方式展示。折向的神道是怀顺王陵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神道边成组的石像生。 图④:康僖王陵中的守门狮和武士控马石像生。 杨二说说 桂林人蛮好耍 靖江王陵的石像生,很久以前去王陵游览的时候就见过,不过当时只是看到了一个陵墓的石像生——也就是单独对外开放的庄简王陵——虽然神道挺长,但总共也就十一对石像,稀稀拉拉的排场不大,所以,算不上多么震撼。待得知道整个王陵石像生的数量比全国各地明朝帝王陵墓的石像总数加起来还要多之后,才算是真正地震撼了一回。 北京的十三陵是帝陵,二哥没去看过,不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起码知道从行政级别上来讲,王陵肯定是差了一个档次的。但那又如何?靖江王陵的石像生多呀!此外,虽然王陵的石像生体积没有北京帝陵的大,雕刻精美度也远远不及,但是,靖江王陵的石像生多呀!再说了,虽然北京十三陵的神道长有一公里,比靖江王陵的任何一条神道都要长,但是,靖江王陵的石像生多呀!可是,北京是帝陵呀,级别比你们桂林高很多耶!是呀是呀,但是,桂林的王陵石像生多呀…… 好吧好吧,二哥搬弄口舌,开个玩笑而已,北京人民千万别较真。不过,靖江王陵的石像生,在经历过数百年风雨,还遭受过无数人为破坏后,仍能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那还真是值得桂林人骄傲并且珍惜的东西,二哥窃以为,凡是涉及到靖江王陵的东西,都是可以较真一下的。 抵得住风雨,扛得过人祸,这些石像的材质当属首功。不信你看看秦始皇的兵马俑,泥巴烧的,如果不是之前一直埋在地下,加上出土后现代的保护措施完善,你真让它在古代西安露天里、风霜雪雨中没人守护呆个几十年看看?下场冰雹就没了。 所以说,石头真是个好东西。既能修桥铺路,又能盖房竖碑建塔,拿来砌城墙,那更是又好用又好看,大炮都轰不烂——某组织当年刚开始的时候拿机枪扫射,拿迫击炮火箭弹轰,也是奈不了巴米扬大佛何的,最后不得已用了钻孔埋炸药“深入骨髓”的土办法灵魂一炸,才算是勉强搞掂。从巴米扬大佛的损毁,再联想到靖江王陵基本完好保存至今的石像生,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想传世,似乎还真没有什么比石头更好的材质了。 怀一怀古,感叹一声朱家有米有油、可惜成王败寇尽东流、而今我在王陵走,那状态也不是一般的逍遥。然后回自己家整俩小菜,喝壶小酒,调侃一下二嫂,这日子难道不香? 二哥一直认为,身为桂林人,只要心态拿捏得好,还是蛮有耍法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