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楚王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40公里处江夏区龙泉山,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寝。龙泉山势形若二龙戏珠,是昭王朱桢生前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共上灵泉绝顶望,苍烟绿水碧如天。昭寝的营建制度与北京明十三陵近似。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据《灵泉志》记载:高祖刘邦曾以武昌为樊哙封地。先昭王寝园内有樊哙墓。
明楚王墓位置示意图(梁柱,)
昭王寝为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之墓,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城墙高3.3米、宽1米、全长余米,占地亩,是龙泉山明楚王墓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寝园。昭王朱桢生于元至正甲辰年。洪武三年授金册金宝侧缝楚王。洪武四年入大本营读书九年,十四年正式就藩武昌。王妃王氏为定远侯王弼之女,洪武十二年册封楚王妃,洪武三十年亡,与昭王合葬江夏灵泉山。昭王生子十人、女九人。永乐二十二年薨,享年六十一,享国五十四。
昭王生前游览至此,曾流连忘返,感叹“昔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不久,卜工师前往勘定灵泉山为吉壤,昭王便下令“以夹山(山外一带)易灵泉”。当时灵泉八大家族不服,官司一直打到成祖皇帝那。明成祖考虑到灵泉八大家族是历代名流子孙,本朝为臣为相之辈,公开欺辱有碍帝王尊严。于是下旨昭王另选吉壤。昭王闻讯大怒,吩咐在京告状官员,设宴向对方道歉,席间,昭王手下官员以碗击破头额,诬告八大家族行凶杀人。成祖大怒,下旨御林军捉拿八大家族上京告状人员。阴险毒辣的楚昭王,又密旨手下官员搞和谈,条件是只要答应了“以夹山易灵泉,诸事安然无恙。”就这样采取高压手段,迫使八大家族就范。至于已葬在这里的樊哙,也当然得与昭王让路。据说一次掘土迁墓,恰逢雷雨交加,众皆惊候停工。昭王知道后,便密旨亲信写了一块诗碑,只见碑上诗道“此地本是楚王地,借葬樊啥几百年,今已年满时光至,将吾迁陵葬东边”。从此,生者被赶,死者被迁。
龟碑亭在陵宫门之外,正统十二年楚昭王孙楚康王奉敕而立,亭身毁于崇祯十六年兵火战乱,年修复,为单檐歇山绿色琉璃瓦覆盖,赑屃背负石碑,碑文记载楚昭王生平及功德。
昭王寝园平面图(梁柱,)
昭园布局规整,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有三道门。最南为园门(寝宫门),三券洞式,前后分设外、内神道。内神道北进为三孔金水桥,后接祾恩门。往北为祾恩殿,祾恩殿后为内红门,最北为昭王地宫。
祾恩门是昭王内红城正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檐下五踩斗栱。台基置汉白玉,门厅前后装有护栏。崇祯十六年被张献忠所毁。
祾恩殿始建于洪武十四年,毁于崇祯十七年,年重建,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设计。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檩二环柱列梁架结构,单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屋面,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祾恩殿原供奉昭王神龛牌位,现辟为昭王墓出土文物展。
年重建祾恩殿平立剖面设计图(孙绪明,)
昭王地宫为土圹砖室墓。墓上有封土,长方形斜坡墓道。墓室东南角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排水沟,东南延至山坡下的自然冲沟。墓室长方形,砖砌券顶,顶部高于圹口。墓室外先裹一层三合土,外筑一层木炭,封闭严密。主室前设石供桌,桌前竖立石质《大明楚王圹志》,桌后石棺床,上置棺椁已朽。南壁五堵砖墙,平砖顺砌、侧砖丁砌相结合,共三平三竖。室内设东西北三个神龛。
昭王墓地宫平剖面图(梁柱,)
墓室体量之下,出乎意料,其内朴素无华,与明蜀王墓室完全不是一个水平。无外乎蜀王地宫之精美为人所称赞。
墓内随葬品分布情况(梁柱,)
出土石圹志(梁柱,)
出土石匣(梁柱,)
出土鎏金铜封册(梁柱,)
出土雕龙纹木册盒(梁柱,)
出土木谥宝(梁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