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由于存在时间短,也不是主体民族掌握的政权,如果穿越到元朝,估计能体验的丝织品样式种类也不比前朝丰富。但是在丝织史上,元代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王朝,如若你有一天置身于此,一定会被闪闪的金织品所惊叹。
“元横走”的织金锦
受当时统治阶层的审美影响,元代丝绸业里的织金技术一枝独秀,织金在当时代表奢华与高贵。
织金的金线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也叫“片金”和“捻金”。从外观看,还可以分别叫作“扁金”“平金”和“圆金”等。相对应的织法当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金箔捻成金丝同丝线交织而成,这种织法也叫圆金法,优点是牢固耐穿,缺点是光泽暗淡,没办法达到Blingbling的效果。另一种织法也叫片金法,将切成长条状的金泊夹在丝线中,由于条状金片打底,更容易显得金光闪闪。
(清·大红小团龙片金缎,江宁织造博物馆收藏)
上文所说的“捻金”,除了形容金线,也可称一种技术。按要求做好的片金可以缠绕在丝芯外面,相对于片金,捻金技术更高,身着效果也更流畅自然,更显质感。但由于金箔的弹性不如其他丝织品,所以一般这类织金制品都会使用“褙衬”来托住金箔,中间使用粘合剂使两者能牢牢附在一起。在质地选择中,西域地区和游牧民族一般采用动物的皮;中原地区则偏爱采用纸张来制作成衣。
(用捻金法做成的褙衬)
在选好材质丝线以后,织金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制作成各种不同的丝织物。成幅面最考验功夫,往往是金线作纬,间隔一两根普通的纬线有顺序地织入,再使用经线扣住纬线固定。
但片金的效果不如捻金来得好,所以为了美观,片金时也采用“通梭”和“挖梭”的手法。“通梭”就是从布的一边到另一边织一整条金线,这个工序的成品也叫做织金品,织金的好处在于金色质地可以保持的时间长,经过几百年也依旧不失光彩;“挖梭”只在图案集中的部分织入金线。
成品一种叫库锦,一种叫库缎,这两种云锦不仅让锦成为古代丝织物里最高技术水平的代表,南京云锦也成为集历代丝织物大成代表而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还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流传至今。
南京,云锦缭绕的丝绸重镇
南京云锦工艺难度高,古代织制云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五六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元代统治者对于桑蚕业的重视,以及对织金锦的钟情,加之丝织业重心南移趋势已成,丝织业成为元代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也让南京云锦成为皇家特供服饰。在元代统治者的支持下,建康(南京)、杭州、成都成为了南方的丝织业中心。从元代以后,南京作为丝绸重镇的地位逐渐稳固。
到清代,清政府在南京设“江宁织造署”来专门管理丝织业,且重镇丝织业公共机构也是实打实的肥差,能任职江宁织造的人,不仅要能力过人,还要深得皇帝信任。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在江宁织造任职二十年。(江宁织造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大行宫地区,是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的一座现代博物馆,同时也是展示《红楼梦》历史和文化的新型博物馆)
年后,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成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这家也是成功复制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的单位。除此之外,还有复原了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
(明万历“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复制样品)
即使元代存在时间不长,但奠定南京云锦的高地位依旧是元代统治阶层创造的,也为今天我们能看见如此精美的工艺品、艺术品做了无形的保护。即使从元朝至今都有专门机构在传承,可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懂云锦者寥寥,未来除了复原文物方面的工作,如何把云锦“活古董”化,也是急需重视的问题。
来源:丝国传奇
本文来源:交汇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