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中华文化极致之美文物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3/6

还记得成龙大哥演的《十二生肖》吗?

一群奸邪的文物贩子想方设法偷盗兽首

这可是当年小油滴对文物最深刻的印象了

今天,小油滴就带大家去领略文物之美吧!

辉煌

我国古代的文物之美,不光是外形上的“华丽”,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用再多华丽的辞藻似乎都难以形容。到底哪些古代文物可以称作“极致之美”呢?今天小油滴就列举一些极致之美的中国古代文物。

古遗址

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它的价值原生性是一种自然遗存,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力量,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写照。

古遗址·敦煌莫高窟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古遗址·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古遗址·明十三陵

遗产旅游可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遗产资源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和深化遗产旅游的科教、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同时可对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研究与开发。

古书画

中国的书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它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在古代既已对世界东方的国家、民族产生过深远影响,在近、现代中更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而远播世界西方各国。

书画·苏轼《洞庭春色赋》

“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又不难看出他的积极向上,心胸豁达。从这种书画文物我们不仅能探寻到古代文人各异的性格,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古书画·颜真卿《祭侄文稿》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种物化见证,因此它们的全部历史遗存,就成了中华民族全部珍贵文物的组成部分。

有了中国绘画这种画法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竟自与描绘物象的绘画不但相提并论,还密不可分地成为姐妹艺术品种,称为“书画”。

古玉器

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

古玉器·六朝玉饰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且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而中国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贯穿了中华历史进程的每个角落。

玉器·台北故宫藏痕都斯坦风格嵌宝花边白玉盘

乾隆时期的玉雕艺术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的营养,这种玉器具有强烈的伊斯兰艺术风格,胎薄如纸、线条刚劲,玉器表面光可鉴影。

古玉器·明代双龙戏珠纹双耳玉杯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古陶瓷

中国——瓷之国,全世界第一个烧出瓷器的国家。瓷器是百姓的日用品,是王公贵胄的奢侈品,还曾是中国最为主要的贸易出口产品,一度被欧洲的贵族疯狂追捧,拥有一件中国瓷器是富有和高贵的象征。

现在去到博物馆,瓷器也是极其主要的藏品,在很多博物馆藏品数量上都占着较大的比重。有人还曾提议将瓷器加入“中国四大发明”,变成“中国五大发明”。

可能有很多补过课的朋友知道,唐代还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唐三彩”。但是,唐三彩其实不是瓷器哦,它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尽管如此,唐三彩也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因为它毕竟有多个颜色啊,并且现在在价格上面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陶器·唐三彩

唐三彩是指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

古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

古雕塑·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它不习惯于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雕塑·秦兵马俑

世界上能够制作陶俑的文明古国不仅只有中国,但规模和数量如此巨大的陶俑,唯独在秦始皇的兵马俑中才出现。

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破土而出,它以雄奇的英姿震撼全球,名扬世界。数千件造型逼真、形象生动、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如真人大小、服饰装束各异的将士俑,将中华俑文化重新翻写了一遍。

古雕塑·抚琴俑(东汉)上海博物馆

古青铜

首先,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

古青铜·司母戊鼎

古青铜·四羊方尊

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形状瑰异、花纹各异、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双羊尊,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遗失与保护

由于晚清时期列强掠夺的历史原因和一些文物贩子的偷盗,我国一些重要文物遗失。(例如下图:流失到其他国家的十二生肖兽首)

十二生肖兽首

我们不忍心看它们流失到其他地方,因为它们承载了民族的血脉,凝聚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精神烙印。从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看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我们汲取着其中的知识财富,并在我们今天以一种鲜活的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将来奠定文化和精神的基础。

(最近被山西警方追回的晋公盘)

它们的追回也告诉我们,我们国家富强起来了,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了,这些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的物质载体我们能够拿回来,也有足够的条件去保护它们。

对文物的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对流失文物的追回,还有对现有文物的保护。

像近来比较火的纪录片《国家宝藏》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很好地宣传了珍贵宝藏的历史文化。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请来了口碑很不错的骨干明星,设置情景话剧,博物馆馆长评价,志愿者参与等等,制作上的全新开创让国宝‘活了’起来,在一大程度上保证了流量质量和趣味性,吸引了更加广大的受众。让普通大众也能轻松品鉴国宝。”

在这里,那些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的文物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温度,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与许多许多人的生命相关。

《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纪录片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与印象中的故宫有着很大颠覆感的,有些破旧的故宫别院,老师们就在这里修复文物。每一件文物经过反复打磨、上色、修复,还原至当年的风采,我们不仅看到了老师们的匠人精神,也知道文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们其实非常的精细,我们更读懂了其中的传承精神。

文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的标识

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标识

是国家象征、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物质载体

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国家软实力的根基

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基础

让我们一起加强文物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有时间和小油滴一起去博物馆看看吧!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汉字

中华文化

独具匠心——技艺

主编∕谢骐楽裕

监制∕刘盈盈曾依依

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贺莺歌曾旖媛

出品∕机油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