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呆瓜,欢迎来到趣味历史系列之明朝。
今天,为大家带来“好圣孙”朱瞻基杂谈。
宣宗皇帝朱瞻基。该说不说,有点黑。明,自朱允炆开始,由靖难之役导致了一系列的动乱,但也因此诞生了大量优秀人才。外交、军事、经济、政治各方面蓬勃发展,很快就发展到了明朝巅峰。这一切当然离不开朱元璋老人家的奠基、离不开朱棣、朱高炽这两位的辛苦付出。当然最重要的是离不开继承了他们二位意志和政策的朱瞻基。
据说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为太子,除了朱高炽本人能耐大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朱瞻基。
朱瞻基,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生于北平燕王府。当时还在老老实实当燕王的朱棣做了个古怪的梦。梦到朱元璋手持大圭交给他,并称“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刚接过大圭,朱棣就醒了,朱瞻基也恰好在此时降生。朱棣一想就觉得自己这孙子肯定不得了,再一看,这孩子面容自带一股英气,一副天命之子的气质,把朱棣老兄乐得是合不拢嘴。自己这孙子看来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那既然如此,我干脆反了!为了让我孙子当上皇帝!
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
嗯,合情合理,哈哈。(狗头)
当然啦,这都是一种说法,大家伙听听就好。朱棣做没做梦,是不是因为朱瞻基发动的靖难,很难说,但也不能说完全不是。
古代王朝,这种上天赐福的事其实并不罕见。什么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大腿上长了七十二颗黑痣;宋太祖赵匡胤乃霹雳大仙下凡;宋仁宗是赤脚大仙下凡;就连老朱家的老祖宗朱百六都有折柳试龙气的传说。这些事可能都是真的,也可能只是几位帝王忽悠大家的。无非是向大家证明,行了,我摊牌了,我不装了,我就是上天派来的superstar!一身气运和能力都是天赐,我无敌,你随意!大家权当一乐呵就好。
但朱瞻基,好像还就是天选之子。
朱高炽虽说是个大胖子,但人家还是很整齐的,前前后后生了八个儿子,而且有几人的能力还非常亮眼。朱瞻基就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那个,他本人长得英武不凡,与朱棣长得很像,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斗蛐蛐遛马,亦或上阵杀敌百步穿杨,这小子学啥会啥。搁现在讲,这小子妥妥的清华北大的料。而且,人家不光能耐大,性格也是无可挑剔,兼具他爹的宽厚与他爷爷的果断狠厉于一身。低调谦虚,韬光养晦。爱好上,无任何不良嗜好,好读书,喜欢骑马射箭,而且经常跟着朱棣外出,眼界和见识都远超同龄人。跟他一比,他那几个叔叔的儿子都弱爆了。难怪朱棣都讲过,“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另外,朱瞻基工于心计,也不知是不是跟唐明皇老人家学习的。他对待自己两位叔叔的态度,绝对算不上好。朱高炽是老好人,他则不然,周转于朱棣和几位叔叔之间,到处斡旋,竭力保护自己的父亲。与电视剧里那个唯唯诺诺,看着很有笑点的朱瞻基不同。真实的朱瞻基,可谓少年老成,想来也是,一个从出生起便被监视的小孩怎么可能还是那么天真烂漫。(额,不是说电视剧讲的都是错的,也不是说拍得不好啊,大家不要喷我嘤嘤嘤~)
我们都知道,想成功,除了自身实力之外,有时候,运气也是很关键的。朱瞻基就是一位运气爆表的家伙,打小跟他爷爷出关外溜达,跟北元干架。一直打到成年,接着跟建文帝干架,打进南京府,解放全大明。完了再跟着自己爷爷北征漠北,接茬干架,打得瓦剌和鞑靼都头皮发麻。这么多年打下来,居然一点事儿都没有。要知道朱棣可不是啥好人,一到军中朱瞻基就不是他孙子了,而是他的手下。那是真敢让自己孙子当诱饵、打前锋、钻包围圈、当敢死队队长啊。光是史书记载的朱瞻基遇险遇伏的情况就有好几次,但他次次都总能出人意料的化险为夷。说是气运之子,还真不夸张。刀山血海滚过来的朱瞻基也因此有了杀伐果断,毫不留情的一面。他与他爹不一样,关键时刻,他可以放下亲情,可以做到不顾一切。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也。
即使,挡他路的,是他的叔叔。
称帝之路
就这样,朱瞻基“平安无事”地成为了皇太孙,他竭力维持爷爷与父亲的关系,保护自己体弱多病的父亲。同时因为担任锦衣卫首领的缘故,他秘密培植自己的势力,安插眼线与人手,与汉王、赵王的势力作斗争。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终于,他那永不停息的爷爷还是去世了。这时,是公元年。朱瞻基二十六岁。
朱瞻基展现出了跟年龄不符的手段和能力,他以多年培植的势力为班底,利用父亲多年辛苦监国留下的文官集团,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迅速出击,很快便击败了他的两个好叔叔,拥立自己的父亲登基。
可谁知,天妒英才,朱高炽在位一年便去世。彼时,他还在南京。(上上期提到,朱高炽曾经想迁回南京,派朱瞻基先去留守。)自己两个叔叔也跃跃欲试,咋办呢?朱瞻基先是利用京城的眼线提前得知了消息,接着便秘密北上,抄小路从南京一路向北。汉王此时在济南,他琢磨着怎么着也不会慢于朱瞻基,于是不慌不忙地向北京出发。的确,济南到北京,跟南京到北京,近了可不止一点点。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派不少护卫,拦在各大官道上,准备拦截朱瞻基。可是,朱瞻基居然神奇地绕过了重重堵截,星夜兼程一路狂奔回北京。汉王还在哼着小曲儿看风景,他便已经上了大殿。见到父亲的遗体,先是大哭一场,哭完,擦干眼泪,正式登基。年号宣德,明宣宗正式出场。
汉王人傻了,咋办呢,要不还是回封地待着吧,只要我不说,谁知道我叛乱?宣宗皇帝倒还算客气,啥也没说,甚至还给了叔叔不少赏赐。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汉王回去后越想越气,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蛊惑。居然就这样扯旗子造反了!宣宗皇帝一看这还得了,于是便御驾亲征,大明第二场叔侄之战拉开帷幕。
可惜,朱瞻基不是建文帝,汉王朱高煦显然也没有朱棣的雄才大略。宣宗一打,汉王就败了。(没错,就是这么简单...)还是主动投降的,实在没有什么可讲的。(不同于影视剧中的汉王打败宣宗喔!)
汉王被捉住了,回去之后宣宗也没多为难他,只是把他给软禁了,可没想到汉王自己作死,宣宗皇帝来看他,他还故意绊倒人家。绊倒就算了,他不但不扶,还在一边耻笑。(实力作死,无语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不可忍!宣宗皇帝一生气,就把他扣到一口钟的下面,点上柴火,活活烤死。
就这样,宣宗的长辈们基本上都消停了,接下来,就到了他大展身手的时刻了。
大展身手
首先,第七次下西洋,宣宗派遣郑和进行最后一次下西洋,再度振大明国威于外,播于四海之间。结果郑和这一去便没有再回来,一代航海家,最后也死在了海上。
郑和航线图经济上,他弘扬仁宗之法,励精图治,奖励农桑。甚至亲自吃蝗虫来鼓励群众灭蝗。“粮禾作物,乃民众之骨肉。民众乃朕之骨肉,汝食粮禾,如同食朕之骨肉。”你吃我?我先吃你!在他的这一通操作下,民众非常受鼓舞,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很快。他爷爷二十年来透支的钱,终于在他这里彻底补齐,为后世结了好大一笔账。
军事上,宣宗皇帝于宣德三、五、九年分别三次北征。击败兀良哈部,再度将边界稳定下来。与他父亲不同,朱瞻基喜欢斗,他可不愿意一直挨打,主动出击才是他的本色。同时他设置清军,改善军屯制度,缓解了军中的贪污现象,但这一现象历来是王朝顽疾。宣宗皇帝也没能根治。
宣宗行乐图政治上,促使内阁制度完善,三杨内阁加上于谦、周忱等贤臣,使得宣德年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很快,仁宣之治由此而成。
文化上也是蓬勃发展,宣宗自己就是一位书画大家,有许多著作(可惜已经失传许多)。这位皇帝除了喜欢斗蛐蛐被人诟病之外,他的博学多才也少有人知道。
宣宗画作:双犬图宣宗画作之一,还事很不错的可惜,宣宗皇帝在37岁时便去世,死因非常蹊跷,是一个千古之谜。他给后世留下来一个大好江山,却英年早逝,实在是可惜极了。
总结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公元-年在位,享年三十八岁。延续仁宣之治,大明国力提升达到巅峰,天下翕然称治。死后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传位于长子朱祁镇。
明十三陵之景陵图明宣宗的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远去,永乐大帝的英武伟略、卓尔不凡,在宣宗身上得到了最后的彰显。自宣宗死后,大明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期,洪武以来的上升期戛然而止。
斯人已逝,唯有那古色古香的宣德炉,仿佛还在向我们介绍着,当年那位年轻英武的皇帝,以及他的不朽功业。
日月山河永在,凡照耀之处,皆是大明国土。
最后提一句:朱瞻基和孙皇后实在是太甜了,还有,胡善祥其实是个好皇后哦!!(嘻嘻)
好了,宣德皇帝杂谈到此结束,还请大家素质三连一下,谢谢大家支持,咱们下期再见!这里是小呆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