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山河秀西安也有一处明十三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6/4
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423.html

说到西安历史,人们常提及的不是秦砖汉瓦、兵马俑,就是十三朝古都、盛唐文明,然而细细梳理古城的历史脉络,就会发现虽然自唐之后西安随着皇权的东移而光芒渐微,但古城文明的历史年轮依然光彩照人,钟楼、鼓楼、西安城墙、西安都城隍庙……许多出自明朝的遗迹仍为世人所仰慕,这一切的背后便是明朝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相对北京的明代帝王“十三陵”,西安明十三位秦王的陵墓亦被称为“小十三陵”。

要找帝王陵墓就先找带“井”的村子,像“大府井”、“二府井”、“简王井”,这样的村子旁肯定有明朝的大陵,村民也基本都是过去守陵人的后代。按照老乡的指点,我们来到了大府井村附近,抬头便看见远处空旷的麦田里散落着六、七个土坟冢,中间有一处大冢,像用 土夯筑成的圆土堆,上面长满了丛生的荆棘和野草。墓冢坐北向南,封土高约20米,周长足有近米,整个陵区布局紧凑,保存还算完整,墓前神道两旁是威武的石像生,石像生显得很高大,造型刻工极精美,足以折射出陵园昔日的风采。行走其间,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石像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梭形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双手持笏的文官和双手持剑的武官,另有1对神情凶猛的蹲狮蹲于门阙两旁。华表上的蹲兽已不知去向,有一具石羊和武官也没了踪影,墓碑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驼碑的大龟,且已残缺。这支使我们充满神秘感,自身又散发出艺术魅力的队伍,从历史时空浮出,仿佛一支向着 进发的队伍,被什么吸引了,或是听到了一声号令,突然停下了脚步。一座座石像,几百年来伫立在这里守护着他们的主人,也记录着往昔的历史,看尽风霜雪雨,读尽岁月沧桑。

就在坟莹间的麦田里,我们遇上了一个叫张俊州的村民,他今年已65岁,打小就生活在这片原上,每一寸泥土都很熟悉。张老伯很热情,用地道的长安话跟我聊天:“ 的那个土疙瘩就是朱元璋他二娃的冢!小时候我记得这儿的冢多得很,有十几二十个哩,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年冬季生产队为护冬小麦越冬,将一些墓冢铲下来上了麦田,现在就剩下这些啦。别看这些石像不会说话,比人还精贵,隔几天就有人来看,前一阵还挖出了过去因为造地被埋在土里的一只石羊,重新放到了原来的位置上。”顺着老伯手指方向看去,主陵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六个墓冢,已毁不成形,这些经历了风吹雨蚀、人为削坟为田的王陵,显得孤瘦单薄,失去了皇家曾有的气势,我不禁为之叹息。

老伯对附近的陵墓历史还是了解不少,在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大府井就是明朝西安 代秦王(愍王)朱樉的陵墓,这一带埋葬着明代十三位秦王及30多位郡王,墓群环形排列,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3公里,以愍王朱樉的墓群为中心,像这样集中的王陵群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少陵原很多村落的名称,都与秦藩王墓有关,最明显的如简王井、康王井,一听就知道是哪个王葬在这里。另外,还有如大府井、二府井这样的村名,也从明代藩王墓而来。为何这些村落都要以“井”命名?原来,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诸王出生后两岁,开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因为避讳“墓”,所以称为“井”。明代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来,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墓。今以大府井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共九井,此外,护陵的 营逐渐形成许多村寨,如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这些古老的地名,距今都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可喜的是,明秦王十三陵的中心区域,也就是大府井村的愍王陵的历史遗迹,已被保护开发,设立为愍王陵墓保护区。从年5月立的石碑上看到,6年5月,长安明十三陵及其陪葬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时四年,遍访各地,

深度拍摄,匠心呈现!

民间中国系列《中国手艺人》白英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京东图书有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