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如雷贯耳,明十三陵的定陵埋葬的就是万历皇帝。
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一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年),历时6年建成。年5月至年7月对明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
万历(年-年七月),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朱翊钧(年-年),即明神宗,明代皇帝,年号万历。年—年在位。十岁即位,初年由张居正执政,改革政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国势渐强,史称万历中兴。。亲政后,不常视朝,大事营建,挥霍无度。万历二十四年(公元年)起,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搜括无厌,激起人民反抗。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他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全书选择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主要人物来解剖。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主要人物的传记,每部分都像是写某一个人,但作者展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人和事,其叙述的人和事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中央集权制度、内阁制、科举制、文官制度、朝服特点、丧礼程序等等。作者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展开,让读者对人物的生平、思想、政绩、履历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是,在铺排叙述的过程中,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串联中,作者展现的是人物生活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
后世对万历皇帝的记载大多不离几个负面叙述——无能、昏庸、怠政等等。然而,要说明朝的败亡始于万历却不是那么公允。明朝的亡,不能归咎于一人身上,而是整个政治体系与思想文化的僵固和腐败所致。明朝末期,皇帝的权威在整个文官体系的长期运作之下,早已只是如同牌位一样的存在,仅仅被万人所供奉,却不能对现实做出任何重大影响。
参观定陵博物馆,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对我这个历史知识少的可怜的人来说,也算是扫扫盲。
文学大家张爱玲曾感慨此生有“三恨”:一恨鲋鱼多刺,二恨红楼未完,三恨海棠无香。今天看见了这棵海棠花树却是香气袭人。
转眼间绿肥红瘦,也是郊游的最好时光。沿途的公交车站还是挺有特色的,也是用心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