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游记肃森空寂清东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1/7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m.39.net/disease/a_6169035.html

7月上旬我从承德避暑山庄来到了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来到了长期憧憬于心底的这片神祕而静穆的陵域。当我们的车沿着一条贴近神道新修的陵区公路绕过雄伟壮观的石牌坊后,就进入了这片中国最宏大最完好的皇家陵园。小车缓缓穿过红墙黄瓦三拱券门的大红门后,贴着宽阔深长的神道徐徐行进时,车窗外形态各异的石像生静静地从窗外移过,这些石像生既有文臣武将之人物,又有狮象驼麟之动物,高大俊伟又庄重威严,线条粗犷又形象逼真,这时刚刚走进陵区的我本能地突然感到进入了一个宏大开阔的空间,心中又随之升起了一种神圣肃然的感觉。

六十年代读中学时知道北京有个明代皇家的厐大陵园即位于昌平县境内的明十三陵,七十年代末我曾去过十三陵,虽然在许多巍峨古老的建筑上印记着兵燹烽火的累累伤痕,但我仍为那宏伟壮观的规模、典雅古朴的风格所震撼!当时我感到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迄今最大的皇家陵寝建筑群了。八十年代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整版系統介绍清东陵的文章,仅仅文章标题下的通栏底色照片中清陵那宏大巍峨的建筑群,当时就使我感到惊心夺目,我真不知道在相距几百公里外的青山绿水之间竟还隐藏着这样一座富丽堂皇又庄严静穆的皇家陵寝。自那时起,我的心中就揣进了要来清东陵的渴望,而且这种渴望就时浓时淡地始终縈绕在我的心头。此间我曾去过国内部分皇家的陵寝,但因多是单独的陵墓而非组合式建筑群,所以无论是规模还是气势都根本不能与明清的皇家陵园相比。今天,几十年的宿愿终于随着我踏进陵园的脚步如愿以偿了,我在肃然的凝重中又蓦然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孩子般的激动。

清东陵于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至年慈禧下葬定东陵为止,在这历时年的岁月中陆续建成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埋葬了5位皇帝、15位皇后及妃嫔、阿哥和公主共人,在当时上千平方公里(比明十三陵的平方公里大了10多倍,现在约有80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建起了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整个陵区内建筑配置最丰富、规格最宏大的一座皇陵。其东面是康熙的景陵、同治的惠陵及妃园寝;其西面是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及妃园寝,慈禧与慈安的定东陵也在西面,突现了长者居中为尊的伦理观念。孝陵6公里长的神道恰好就铺在陵区的中轴线上,由进入陵区最南面的宏大的石牌坊到最北面即前方的孝陵,铺在这条中轴线的一系列建筑高低错落,宏伟壮观,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尊严和气派。车沿着中轴线上的神道继续前行,我注意到在这6公里长的宽阔的神道上,与现在旅游旺季游人如织的许多景点相比,这里却几乎见不到外地的游客,整个陵区都显得格外地冷清、静穆和空旷,更给人一种庄严、神圣和森然的感觉。我们的小车驰过米长的石像生队列、绕过金碧辉煌的龙凤门、先后贴着五座异彩纷呈的汉白玉石砌成的石桥缓缓驶过,就来到孝陵寝宫的隆恩门前宽阔的空地上停车。

空地上只停着一辆本陵区的观光车,再也没有其他车辆,空无一人。隆恩门前昔日的东西朝房也都是门窗紧闭,只有傍边两个地摊的摊主慵懒地埋在简易的布椅里在拨弄着手机,甚至懒得抬头看我们一眼。

宽阔深长的神道从石牌坊进门一直延伸至隆恩门前,铺在神道中间的厚大的青砖斑斑驳驳地承载着岁月的剥饰,在夏日的阳光下静静地折射着黛青色的浓浓淡淡的光。这条神道已经不是游人的通道,只是作为历史的遗产让人珍惜与凭吊。当我们下车走向隆恩门时,才真正踏上了这条一百多年前承载过无数奢华威严仪仗队伍的神道,我们踏着坑坑洼洼的青砖走向隆恩门。隆恩门是孝陵寝区的大门,只有两位检票的女工作人员悠闲地坐在门口。走进隆恩门,迎面是黄瓦高甍、重檐歇山的隆恩殿,围绕殿前月台是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在夏日朝阳的光辉中显得金碧辉煌又古朴沧桑。隆恩殿两边是东西两排配殿,殿门虚掩,空寂无人,我们径直走向隆恩殿。

隆恩殿内只在迎面摆着一把仿制的木质雕刻的龙椅,龙椅上供着顺治皇帝的牌位,牌前是供放着仿制的三牲大贡,龙椅后面当年精雕细刻的暖阁神龛、殿内昔日摆放的各种精美珍贵祭器均荡然无存,这使得高大宽阔的大殿显得格外空旷阴冷。我站在摆着顺治神牌的龙椅前,想象着三百多年前这位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清朝首位入关的年轻皇帝,在入主中原百废待兴的重要时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正确的重大决策,不仅稳定了国内动荡的局势、并且因战乱破坏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也及时得到了持续性的恢复,从根本上奠定了大清的基业,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开国皇帝;他自觉体力虚弱生命易夭,坍塌的精神世界转向对佛教的求助,他的崇尚与虔诚达到了宁肯放弃万里江山也要毅然剃度出家的痴迷程度,他是一位力不从心的“行痴”皇帝;他对董鄂妃的纯真痴情胜过历史上任何一位亵渎爱情实迷美色的纵欲帝王,他不仅爱恋她的容颜,他更敬重她的贤惠,他为她可以放弃绵绣江山,可以携手一起离开光明的人间。他似乎确在信守与她私密的承诺,在董鄂妃离世的三个月内他万念俱灰,剃度出家不成也怀着万般悲痛欲绝望追赶自己心爱的她而去,他又是一位情深意重的痴情皇帝。他短短的波澜壮阔又充满传奇色彩的24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走进历史泛黄的书页,站在这当年举行祭祀大典的殿堂内不免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产生人去楼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沧凉落寞之感。

我转过隆恩殿的后面就是红墙黄瓦五彩缤纷的三门并排的陵寝门,该门又称琉璃花门,是皇陵规制上前朝与后寝的分界线。三个大门虚掩,见不到一个游人,夏日的阳光照在那阔大精美的绿色花琉璃门墙上,庄重中又透着富丽堂皇的典雅。我轻轻地抚摸着阳光下有些暖意的门墙,忽然想到门墙上这琉璃的花朵中应该含有当年我们博山琉璃工匠的汗水,因为建这孝陵时,正是我们家乡时任三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的孙廷铨帮助博山乡亲已进内务府学习琉璃制作的时期,这里边饱含着博山先辈的心血与汗水不是很正常吗?应该就是在我正站立的这块土地上,不仅曾经留下过我乡贤孙廷铨亲自护送皇櫬下葬的覆痕,而且也一定铭泐过我家乡先辈在这里镶嵌琉璃花球那灼热的汗滴、那壮实的脚步!想到此,顿有一种远在异乡突遇乡人辉煌历史遗迹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我走进陵寝门,高大森冷的冥楼就孤寂地立在不远的前方,整个阔大的陵寝园内空寂无人,静寂的有些阴森可怕。与我同行的几位青岛友人也不愿再走进陵寝门,驻足门外,我独自迈上台阶,推开虚掩的沉重的大门,踏着杂草相间的厚大的青砖铺设的冥道走到冥楼前,冥楼后面的地宫就安葬着顺治皇帝与他的两位皇后。24岁驾崩的孝康章皇后留下了一个振兴大清王朝的康熙大帝;22岁驾崩的孝献皇后董鄂氏留下了更多流光溢彩的美丽传说让后人去动情地分享。我在冥楼前默想,多年前的这里该是多么地人涌如潮又森严冷酷:面对逝去的董鄂妃,痛不欲生的顺治竞下旨将宫中的30名太监和女官全部杀死为心爱的董鄂妃陪葬,这是皇权的冷酷与残暴;顺治英年驾崩,哀痛过度的贞妃即董鄂氏堂妹、年青的宫中侍卫傅达礼均毅然以身殉葬,这又是仆人的忠心与愚昧。按关外习俗当时就已火化的顺治与皇后怎么能感受到自愿殉主臣仆的这番忠心?我此时还为这些年轻的生命而扼腕长叹!

定东陵因慈禧而更显辉煌,因盗墓而声名远播。我来到定东陵的冥楼前,昔日读过的所有关于孙殿英大规模进行东陵盗宝的纪实文字在我的脑际中迅速叠印成各种想象的惊险画面:幽暗深长的墓道、危机四伏的机关、阴森可怖又空旷阔大的墓室……但是当我走进冥楼走下墓道时,眼前的墓道只有30多米长,安放棺槨的墓室约有60一70平方米,与我此前想象的差距确实较大。这种差距一方面是因为纪实文学艺术加工的描述;一方面是下意识地与明定陵地宫的比较。事实上孝陵的首建为清东陵后来其他陵寝的修建树立了规制,因而后来的所有陵寝的建筑布局基本都以孝陵为规范而不能超越规制,看来是清陵的规制所使然了。

作为定东陵又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帝后的陵寝、作为一生最重争强斗胜唯我独尊的陵寝主人慈禧,她陵寝的穷奢极欲世人都已耳熟能详。仅仅慈禧隆恩殿前石雕图案,她都一反传统的凤依附于龙而改为凤上龙下的图案,由此可见她处处专横独尊的行为。眼前这座斑驳陆离的棺槨中仍然安放着盛极一时又历经磨难的慈禧那付惨不忍睹的朽骨,这不由地又使我想起了《吕氏春秋:博志》中的那句话:“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唉,主政长达48年的聪明的叶赫那拉氏怎么连这个基本的道理即也没明白呢?

乾隆裕陵的兴建占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正值清朝国库充盈之时自然有雄厚的财力支撑;二是乾隆的长寿为裕陵的规模和质量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两条,清陵的其他皇帝都不能比。正因如此,裕陵在长达57年的兴建中真是不仅成为地下奇珍异宝的宝库,而且也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名符其实的瑰宝。我从裕陵冥楼方城的门洞走下墓道,史料载:墓道进深54米,明显比慈禧墓道长而深,但仍比明定陵甚至明鲁王陵的墓道都短许多。按清陵地宫的规制,裕陵的地宫从方城门洞内的墓道入口开始到安放棺槨的地宫号称九券四门。九券我们非专业人士较难分清,但四重石门是很清楚。乾隆与慈禧的地宫是当年孙殿英盗墓的重灾区,所有珍宝自是荡然无存,但是地宫内墙壁、券顶、石门等均满满地雕刻着各种精美的佛像、经文和图案,精雕细刻,工精绝伦,这耗费了当年工匠们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我站在乾隆与皇后的棺槨前,想象着当年乾隆与5位后妃的尸身惨遭盗匪肆意蹂躏的惨状,想象着眼前乾隆的棺槨内混放的5具残缺的尸骨,看着地宮墙券上满布的栩栩如生的慈善的菩萨和威武的天王,面对猖狂而邪恶的匪徒,当年至高无上的一代帝王与他的皇后爱妃已是任匪宰割,无力反抗,但神圣无边的佛法应该惩恶扬善,怎么会能熟视无睹呢?怎么会不去稍稍施法起码保护自己虔诚的信徒尸身不受凌辱呢?如果一心奉佛的乾隆泉下有知他又该作何感想呢?想到此,我又为突然闪出的这种大不敬的卑微念头而自责、而惶恐。

据近代史料记载,清东陵的所有陵墓基本上都程度不同地被盗过,但迄今对游人开放的地宫只有三处:乾隆和慈禧的陵墓被孙殿英直接洗劫一空,因而这两个地宫解放后经修缮而对外开放;还有一个开放的地宮是传说中乾隆的香妃(即容妃)墓,这是因此墓被盗后年久坍塌于被发现而开放。我游完3个地宮已至中午,午饭后又从从容容地游览了康熙的景陵。我注意到景陵的建筑规制比孝陵至少减少了石牌坊、大红门和三座桥,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伟大的封建君主之一的康熙是这样的遵规守矩,他的陵寝豪华而遵礼制、宏伟而依规范,他向后人隐隐彰显的是不是一种万物有序、知止不殆的永保江山的用意呢?可惜他的子孙实在是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揣摩、去反思、去遵行。

日月如梭,岁月如流,一代帝国如潮的繁盛似锦的辉煌已经随着历史长河的波涛滚滚而去,只有这座宏大而巍峨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似乎满含无尽的诉说,还依然在流光溢彩的岁月中巍然屹立……

作者:蒋则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