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有一个正值年华最盛的青年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谁也没有想到,他只入朝1月有余,便壮烈牺牲在了那片土地上,自此英灵再未回归他心心念念的祖国。
于他本人而言,他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平凡又伟大的烈士。可在别人眼中,他却相当于古时“皇太子”一般存在,因为他的父亲正是毛主席。
为什么毛岸英一定要去朝鲜战场?他牺牲以后又发生了什么?
01,勇敢:毛主席的儿子也要抗美援朝
年的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了一场简单又隆重的婚礼,毛主席亲自为他们主婚,参加者多是中央高层,他们亲眼见证了那个性格沉稳的青年完成人生大事之一——成家。
年的10月13日,跟着彭德怀飞了一趟沈阳的毛岸英在踏入家门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刘思齐因急性阑尾炎住院了。
医院,陪伴了妻子两个晚上,并告诉她自己又要去沈阳出差了。刘思齐恋恋不舍,又不忍阻止丈夫。
2天后,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当天,毛岸英告别亲人,乘坐飞机再度离开北京。彼时,没有人知道,他此一去,即是永远地离开。
当月22日晚,毛岸英正式踏入朝鲜战场。他和一名负责朝语翻译的工作人员赵南起同住一间只有13平米的狭窄房间。
那里的环境非常简陋,有一个废弃的金矿口,一座两间的简易房和一栋三间的屋子,前者是 总司令彭德怀的住所和办公室,后者则要挤下十来个参谋以及作战处两位处长和毛岸英、赵南起。
来历“与众不同”的毛岸英没有丝毫嫌弃,他和舍友赵南起互报了姓名,又在赵南起呆滞的目光中,轻笑着承认:“对,我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赵南起惊讶的目光一时半会无法散去,毛岸英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又说道:“毛主席的儿子也要抗美援朝啊!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就算我是毛主席的儿子,同样不例外。”
很久以后,赵南起再回想起这句话,依然难掩眸中泪光,感慨万分。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主要负责的工作是翻译和帮助彭德怀处理一些文件,他不需要和战士们一样真正走上前线。
慢慢地,毛岸英和其余战士也熟悉起来,大家偶尔会聚在一起聊聊天,内容多数是围绕毛岸英来讲,毕竟多数人都很好奇“主席儿子”的生活。
毛岸英没有任何架子,平易近人、有问必答,很轻松便融入群体中。就在毛岸英牺牲前两天,有一个叫杨志明的战士还跑到毛岸英跟前,请他给自己讲讲北京是什么样的。
毛岸英从故宫讲到长城,又从十三陵说到北海,果然令杨志明愈加向往了。作战指挥部的战士们一致认为,别看毛岸英对别人宽和,实际上他对自己可严格了。
他从不仗着“身份”去看电报,也不踏入机要室半步,他坚守自己的职责,不该管的一律不管。
毛岸英用出众端正的品行改变了战士们对“主席之子”的偏见,也让人们对他的牺牲非常痛心和遗憾。
02,牺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年11月24日的早上,作战指挥处机要部收到一份经过破解的情报,说敌人准备在次日轰炸司令部。
当天晚上,毛岸英趁着到机要部退还电报底稿的间隙,再度口气焦急地提醒在场战士们,这几天一定要小心,敌人的轰炸非常猖狂且频繁。话罢,他没等别人应答,就急匆匆走了。
第二天凌晨,整个机要部跟随彭德怀一起提前躲到距离住所不远的一个废弃隧道,等待敌军到来。可一个早上过去了,外面的天地依旧风平浪静,似乎早前的“密报”只是一句玩笑。
大家稍稍放松警惕,各自恢复工作。不料,当天下午2点左右,一声非常明显的警报突然响起,紧接着哨兵传回讯息:三架敌军正朝机关驻地袭来。
指导员邵发亮自洞外冲进来,高声喊了句:“作战部的办公室被炸,一排一班快跟上,尽量抢救文件。”听到命令的战士们马上奋不顾身跑出去,冒着烈火和轰炸一次又一次抱出一捆又一捆资料和地图。
正当大家焦急忙碌时,邵发亮再度冲了出来,朝着战士们高喊:“情况有变!别救文件了,快去救人!房子里有两名同志,要快点儿把他们找到!”
一声声“救人”的呼喊瞬间传开,战士们抛下文件,转头冲向房子。就在此时,又一声巨响,原本结实的整面墙壁随之崩塌,火焰灰立刻挡住了大家的视线。
邵发亮似乎更焦急了,他连连呼唤战士们快点救人。忽然,一名战士喊了声“这里有人”,几名战士冲上去,帮他从墙角下拖出来一名身上起火的战友。
又一名战士呼喊“这里也有”,透过呛人的烟雾,隐约能瞧见,后一名被发现的战士躺在一根着火的房梁下,面目和衣服均已烧焦。
大家费劲力气把他拖出去,与前一名受伤战士一同送入隧道中。但很可惜,经过军医诊治,两人均已停止了呼吸。
闻讯赶来的彭德怀似乎有点儿恍惚,他神情严肃地盯着其中一名战士遗体许久,然后轻叹一声,挥手让在场战士们散了。
隔了一小会儿,团政治处主任召集战士们,语气沉重地对他们说:“我想说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下午敌军轰炸作战处,我们失去了两位战友……他们是高瑞欣参谋和毛岸英参谋,两位战士为了取回指挥部的材料,牺牲了……”
当天晚上,司令部的灯火亮了整晚,大家都在默默哀悼毛岸英和高瑞欣的牺牲。午夜时分,仿佛思考许久的彭德怀下令让杨志明等几名同志发送了书写噩耗的电报回北京。
那名心怀家国的青年就这样永远离开了 ,没有留下任何一句遗言。
03,后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第二天一早,12名战士抬着两具棺木走入作战指挥部附近的山坡,把毛岸英和高瑞欣葬在了那里。
4年后,回到北京的彭德怀收到一份请示,请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北京安葬。他自觉这般行为不太合适,但又碍于事关主席,无法直接决定。
于是彭德怀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件,说毛岸英葬在鸭绿江的那一端能够体现中国国际主义精神,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周总理同样沉默许久,把彭德怀的信件直接批转给了毛主席。
秘书将信件拿给毛主席,告诉他:“金首相向您表示慰问,说毛岸英同志是为朝鲜牺牲的,他也是朝鲜人民的孩子,希望能把毛岸英同志留在朝鲜。”尚未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中走出来的毛主席轻叹一声:“对啊,不能因毛岸英是我的儿子,就给他搞特殊啊……就让他和 烈士们一样,留在朝鲜吧,也别给他举办什么葬礼了……”后来,毛主席再度拒绝了刘思齐“让毛岸英回家”的请求,他只说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岸英是他的儿子,难道毛主席就不思念儿子,就不想儿子“回家”吗?他必然是想的。
可这种思念在家国利益面前实在太渺小了,在父亲的身份之上,他还是一国 ,所以他只能让自己摒弃“私情”,选择对家国更有利的一方。毛主席的胸怀的确宽广,昂霄耸壑!
毛岸英牺牲40年后,刘思齐第二次踏上朝鲜 烈士陵园为他扫墓。与她同行的是烈士蔡正国的儿子蔡小东。
站在毛岸英墓前的刘思齐沉默许久,对蔡小东说:“岸英牺牲后,我没有见到他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以为是主席收起来了。主席去世后,我回中南海收拾遗物,才发现岸英真的没有这份证明。我问了弟弟妹妹,他们说没见过。我又去找相关部门,他们不信,说怎么可能不给毛岸英发放?”
同样没有拿到父亲《革命烈士证明书》的蔡小东当即决定和刘思齐一起回国后继续向有关部门上诉,讨要这份父亲该有的证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询问和查找,相关部门最终证实,当时确实漏发了毛岸英和蔡正国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他们当即向刘思齐和蔡小东郑重道歉,并补发了那份证明。
拿到证明书的那天,刘思齐看上去无比尴尬。她没有想到,除却证明外,还有国家发放给每一位烈士家属的元抚恤金。刘思齐很害怕人们以为她是想要这笔钱。
其实,刘思齐多想了。块钱放在当下完全不值一提,可当它的前面加上“抚恤金”三字,它就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块钱”。
而是足以代表先辈们为家国人民流血牺牲的存在,是如今和平盛世背后艰辛的折射,是每一位中国人皆应铭记的往昔。
与此同时,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本可以安稳站在后方享受父亲带给他的庇护,但偏偏,他的心中怀有家国和人民,他不愿意当一个躲在父亲树荫底下的小树苗,而是渴望成长为同样能够为别人遮挡风雨的大树。
毛岸英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和教诲,哪怕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8年,他也是一位值得中国人敬佩和学习的英雄!
文/史海观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