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是大明朝最有血性的汉子,坚决不做亡国奴,砍死自己的女儿,逼死自己的皇后,放跑自己的儿子,然后跑到煤山上,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允炆做到了。
崇祯死的是非常壮烈,后世也一直对他的这个行为大加称赞,但是,纵观崇祯的一生,就会发现,崇祯死的真的很窝囊。
年3月19日,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先是提着三眼枪亲自到东华门阻敌,然后又到前殿鸣钟召集百官,结果没有一个人过来。
是大臣们怕死吗?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如果有人主战,有人主和,那是大臣们有问题,如果集体旷工,那恐怕就是老板有问题了。
崇祯很勤奋,但崇祯真的不是当老板的料,他没有哪个管理能力。
当领导,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有多能干,而是如何让手下的人能干,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如何让手下人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
显然,崇祯至死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是反其道行之,用完就怀疑,无论是边关武将,还是朝中文臣,崇祯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如果是单纯的罢官,也就算了,关键是一个个都丢了性命,最典型的就是袁崇焕。
所以,干到最后,崇祯已经失去了人心,这就是他鸣钟却没有一个大臣来上朝的原因。但凡能有一两个拥护他的文臣武将,崇祯也不至于绝望的去上吊,他是完全有机会跑出去的。
上吊前,崇祯在他的袍子上写下血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直到临死,崇祯还以为,大明的灭亡是“诸臣误朕”,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的原因。他的愿望很美好,“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简直是书生意气,你连江山都丢了,怎么能保证“不伤百姓”。
更让崇祯想不到的是,他的死,居然成了后来人的“舆论工具”,以厚葬他为幌子,来争取大明遗民的民心。
这一点,李自成做的差点意思,大清顺治做的最好。
葬入十三陵,李自成给了崇祯最后的体面
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夜,崇祯独自一个人在喝闷酒。
要说崇祯也算一个好皇帝,这个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老百姓,他说:“这下,可苦了我大明子民了”。
这个时候,太监张殷过来劝崇祯投降,崇祯怒火中烧,一剑刺死了张殷。
为了防止城破后,后宫的妃嫔们收到凌辱,崇祯对自己的周皇后说:“你是国母,这个时候应该殉国”。
周皇后哭着说:“臣妾跟了你18年,我的话,你是一句也听不进去,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说完,周皇后自缢而死。
然后,崇祯又逼着袁贵妃自缢,砍死妃嫔无数。他叫来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对着她们说:“你们为什么要降生在帝王家”,然后挥刀砍死了她们。
最后,崇祯又安排自己的三个儿子悄悄出宫,留下遗书,要朱纯臣当辅政大臣,帮助太子恢复大明江山。
安排完一切之后,崇祯带着最忠实的太监王承恩,走向了煤山,在一颗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抓住了太子,但是,李自成并没有为难他,而是逼问崇祯的下落。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崇祯去了哪里。
李自成的人把紫禁城都找了个遍,直到三天后,才有人在煤山上发现崇祯的尸体。
李自成让人准备了一口棺材,把崇祯装了进去,放在东华门外。
为了笼络人心,表示自己对前朝皇帝的尊重,李自成决定把崇祯给好好安葬起来。
可是,崇祯没有修建自己的陵墓,本来他是选好了地方的,就是后来清东陵的位置,但是,他还没来得及修建。
于是,李自成就把崇祯葬到了十三陵的田贵妃陵墓里,包括那个忠心的太监王承恩,也给葬到了旁边。
就这样,李自成勉强给了崇祯最后的体面。
可是,李自成明显做得不够好,有点敷衍了事的意思。42天后,就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夹击之下,逃出了北京城。
顺治多次祭拜崇祯,他成了大清最好的舆论工具
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成为大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
满清一方面在中原实行高压统治,一方面又标榜自己的大明的继承人,是他们替大明赶跑了李自成。
为此,清朝特意将崇祯的陵墓重新修整一番,追谥崇祯为“思宗”,崇祯的陵墓为“思陵”,顺治皇帝还多次亲自去祭拜崇祯,并说:“你和我一样,都是有君无臣啊,大哥”。
顺治这番话,其实话里有话。
当时顺治虽然是皇帝,但是大权却是把持在多尔衮的手里,顺治是个光杆司令,他的处境,其实和当年的崇祯一模一样。
不过,顺治的这番举动,确实为他赢得了民心,就连身在南方,坚持抗清的史可法等人,也为之感动,他们甚至一度放弃抗清,把注意力集中到剿灭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大明的灭亡,崇祯其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最后他以死明志,也改变不了他“大明送葬人”的身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