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众考古”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认知,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向公众阐释考古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让社会公众零距离体验考古的魅力和一座伟大城市的文明探源。
继往开来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04
新发展时期
年5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与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市文物保护事务中心)整合,并划入北京四合院博物馆(北京市博物馆文化研究所)的博物馆文化研究职能,组建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年2月,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调整设置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并保留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牌子。
70年沧桑,从“组”、“队”到“所”、“院”的变化,不仅仅是单位名称上的改变,而是反映了北京文物考古事业波澜壮阔的历程。
截至年5月,全院内设党政办公室、财务资产和法务部、安全监察部、综合业务部、燕文化考古研究部、辽金元考古研究部、明清考古研究部、文物保护研究部、文献资料研究部、建筑历史研究部、文化遗产事务部、遗产预防保护部、保护工程研究部、博物馆研究部,下设通州、琉璃河、上宅三个考古工作站。
全院工作人员中,研究馆员13人、副研究馆员16人、馆员13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7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0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2人、本科学历48人;14人具有考古发掘负责人资格。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古建研究、综合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支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全院共有图书册,线装书册、其中善本书册。
70年来,赵其昌、于杰、赵迅、马希桂、鲁琪、齐心、吴梦麟、王世仁、靳枫毅、赵福生、韩扬等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他们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和顽强的工作作风。
金中都水关遗址、大庄科矿冶遗址、路县故城遗址先后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琉璃河遗址、大葆台汉墓、明定陵获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琉璃河、圆明园发掘获全国田野考古三等奖。
考古院参与的“故宫中轴线及周围建筑修缮方案”“正阳门城楼箭楼修缮工程方案”获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文物保护规划奖,“加拿大渥太华唐人街牌楼”获北美公共建筑优秀设计奖,“明十三陵——德陵修缮工程”“天坛神乐署修缮工程”获优秀工程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筑设计优秀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还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考古成果串联历史链条。考古发现实证了北京1万年的文化史、多年的文明史、多年的建城史、多年的建都史。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古人类活动地点、燕山南麓旷野类型遗址旧石器遗存调查为探讨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视角。研究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与形成离不开东胡林、转年新、旧石器过渡遗存的资料。上宅、镇江营、雪山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完善了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青铜时代的张营商代、琉璃河西周遗址、军都山春秋墓地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实证。汉唐之际的老山汉墓、大葆台汉墓、路县故城、汉代广阳城、窦店古城与朱房城、华芳墓、史思明墓等在研究城市考古和中国大型墓葬形制中具有重要地位。辽代以后的历史时期考古,一直是北京地区的考古重点。龙泉务辽代窑址、金陵、金中都、元大都、耶律铸墓、明代宦官墓、清代园寝、圆明园等重要遗址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物研究夯实保护基础。完成文物保护规划,古建筑及近代文物建筑、古典园林建筑、古遗址和古墓葬、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风貌建筑等各类保护、修缮设计余项,评审各类文物保护工程方案余项,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划余处,裁定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及争议50余项。开展了70余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编制行业、地方标准7项,承担了北京市长城调查、北京市四合院调查、北京市古村落保护调查、汶川大地震文物建筑重建等重大项目。
年利用微钻阻力仪对北海小西天建筑群檐柱进行内部缺陷和残损情况检测
学术研究阐释文化内涵。先后出版了《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镇江营与塔照》《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古代建筑精粹》等余部学术著作,发表各类论文0余篇。《北京考古四十年》获北京社科七五规划二等奖,《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获北京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司马台长城》《军都山墓地》《北京考古史》分获年、年、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文物地图集》《北京文物建筑大系》获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部分学术出版物
对外交流促进互鉴共进。承担了加拿大渥太华唐人街牌楼、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市中国街牌楼、澳大利亚堪培拉市北京花园等项目的设计工作。
年3月25日,北京市委蔡奇书记、国家文物局李群、刘玉珠两位局长在调研琉璃河遗址时,强调“建设好以琉璃河考古基地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考古所”。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考古院将在探索古人类起源与演化进程,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形成,燕文化研究、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等城址变迁的考古学研究,燕山南北农业形态研究、辽金元考古、明清考古、长城考古、运河考古、科技考古、北京史研究、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建筑历史研究、革命文物研究、博物馆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聚焦发力。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在新时代勇毅前行,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文物考古机构,不断开创北京文物考古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努力交出北京答卷!
END
继往开来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一)
继往开来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二)
继往开来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三)
资料来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