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情当小学体育老师,办军人运动会,活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6/12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年出生到年去世,活到了90岁,哪怕是现在,也算作标准的高寿,放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更是十分罕见的。

据悉,朱总司令在晚年,依然腰身直挺,肩背不驼,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终生没有掉过一颗牙齿,直到去世前一个月,还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宾(后来活动被取消,但朱德未收到通知,硬生生在空调房里等了一小时而不幸感冒,之后病重入院,后来不幸去世),身体素质是相当好。

▲朱德晚年

为什么朱总司令有如此好的身体素质?今天就简单说一说朱总司令绵延70年的体育情怀。

一、当小学体育老师

朱德,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乡李家塆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比毛主席大了整整7岁,两人都是出身农村,不过相比较起来,朱总司令当时的家庭条件要艰苦得多。

由于家庭实在过于贫寒,朱家祖祖辈辈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朱德上私塾是全家几十口人省吃俭用“拼”出来的。

“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德选集》)

▲年轻时候的朱德

所以当年,朱德从成都学成归来,告诉父亲要到县小学当体育老师的时候,他的父亲可以说是震怒,用“恨铁不成钢”的口气,当着众亲戚的面,痛斥朱德的书白读了,家里的钱白花了,十几年的心血白费了。

不过虽然父亲不同意,朱德后来还是去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当了一年的体育老师,期间发动并举办了仪陇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运动会。

为什么朱德执意要当体育老师?这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指的是,年朱德参加科举考试,先后通过县试和府试的时候,恰在此时,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使得朱德想通过科举走仕途的计划落空,不得已,才有机会改上了感兴趣的体育学堂,走上了一条体育之路。

必然性指的是,朱德从小便对体育锻炼十分感兴趣,老家屋后的一个单杠,是他童年的唯一体育器械,陪伴他的整个童年。所以年,当听说科举被取消后,朱德毅然去考了成都的体育学堂,勤奋学了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从那里毕业。

▲年轻时候的朱总司令

不过,当体育老师的这一年,也让他彻底认清了“教书不是一条生路”,后来辞去教职,决心投笔从戎,23岁时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来到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看似是抛弃了体育,实则是走上了一条用体育改造国民,用体育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上。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非常著名的军事院校,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

“我一心一意投入了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满腔热忱,觉得中国青年着实可以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几十年后,朱德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生活。

正是从这里开始,朱德从此踏上了一条革命道路,参与讨袁的护国战争而一战成名,成为声名显赫的滇军大将,当时他年仅34岁。

▲在云南讲武堂学习时的朱德

二、办军人运动会

从军之后,朱德的体育情结更加突出,结合军人的特性,他将体育完全融入到部队建设中,没有战斗任务的时候,常常主办各种规模大小不一的运动会,或单一的体育赛事。

时常他既要当运动员,也要充当教练员,有时还要当裁判。

比如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比如在物资贫乏的红色首都延安,朱德曾主持办过很多场军人运动会,而且只要条件允许,诸如篮球、田径、游泳、撑杆跳高、立定跳远等传统体育项目,一个都不能少。

尤其是篮球,朱德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曾在年刚刚完成八路军改编后,艰苦环境中还建起了“朱德篮球队”,与同样喜欢篮球的贺龙、左权、聂荣臻等八路军将领,进行了篮球对抗赛,据说朱总司令十分擅长远投,被后人称作是“延安雷阿伦”。

▲延安的篮球队

不过有时候,条件实在简陋的话,朱德会选择自创一些简易体育项目,因地制宜。

比如年在井冈山的时候,因为设施设备简陋,他自创了一个背人赛跑的赛事项目,既不需要任何器械,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还紧密结合了当时的战场需求。

当然,这也是源于朱德从小养成的体育情结,以及曾经的体育行业从业经验。

▲延安“九一运动会”

事实上,朱总司令和毛主席都很喜欢体育锻炼,都有很浓厚的体育情结,不过两人不同的是,毛主席锻炼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和需要,专业体育项目里,比较喜欢游泳,其他练的并不多。

朱总司令也许是正经上过体育学堂的关系,几乎什么项目都会,什么项目都感兴趣,尤其是球类运动,比如篮球,打起来丝毫不输给年轻人。

年6月,著名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他说他最感动的一件事便是,朱德陪他走到抗大操场边,里面正在打篮球的学员喊“总司令,来一个”时,朱德马上脱衣上场,跟学员打得十分火热。

▲抗战时期的朱德。

“只有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这是朱德倡导的军人精神,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在延安,锻炼出“铁的体质”,保家卫国,都被他视作一个军人的首要素质。

三、“朱德操”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军事训练任务大幅减轻,不需要亲临部队一线,更多是理论指导,随着年纪增长,剧烈的体育运动被迫开始放弃。

不过,当了一辈子体育教员的朱德(后来在部队,也以教练员的样子,亲自带队训练和锻炼),还是无法放弃对体育运动的爱,也许是因为肌肉形成了记忆,必须要时常运动,否则就感到不舒服吧。

▲年,朱德在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

据说,当年住在中南海的时候,朱德的卧室和书房是设在二楼的,每天吃饭的时候,需要从二楼下来,走到另一幢楼的一楼餐厅去吃饭,非常麻烦。

有一回工作人员就提议,把卧室和书房改到一楼,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节省力气,本是一番好意,朱总司令却当场回绝:“住在楼上,楼下吃饭,上上下下,强迫锻炼。”

当时他已经是70岁,为了多走一些路,故意要住在二楼,每天爬楼梯,“能做走一天,就能为革命多工作一天”,所以那些年,哪怕去北戴河休养,也要求住在二楼,每天上上下下,不厌其烦。

▲在北戴河休养的朱总司令

除了这些“小心思”,朱总司令的长寿之道,还有一个公开的秘诀,就是“朱德操”。

这是他自创的一套专业体操动作,分呼吸、踢腿、下蹲、甩手、伸臂、上身侧转、头部运动等10个部分,从云南讲武堂时期就开始做,一直坚持到了新中国时期,几十如一日,每天早饭后做一次,入睡前做一次,每次5分钟。

如果不是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如果不是出于军人的职业素养,普通人恐怕坚持不了这么多年。

▲爱运动的朱总司令

四、不同领导人的体育情怀

事实上,不仅是朱总司令,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都很注重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都相当不错。

毛主席,24岁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章《体育之研究》,呼吁将“强健的体魄”,纳入到新青年的标准中;在长沙读书时,尝试了冷水浴、游泳、爬山等等层出不穷的体育锻炼项目,还拉着同学一起做。

不过在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因为作战任务繁重,鲜少参加体育锻炼,偶尔在院子里打一下乒乓球,便是十分奢侈的放松时刻了。

建国后,毛主席恢复了游泳的习惯,时常跑到十三陵水库、北戴河游泳,63岁时更是坚持横渡了长江,直到73岁,十年间曾18次畅游长江,对游泳项目的喜爱,确实溢于言表。

▲游泳时候的毛主席

周总理,相比较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对体育项目的专注度少一些,只是乒乓球打得比较多,不过在年右臂骨折后,乒乓球也无法时常打。

建国后,周恩来既要担任总理又身兼外交部长,工作是非常忙碌的,睡觉时间尚且无法满足,体育锻炼的机会更是少。

后来工作人员便在西花厅(周总理在中南海的住处),专门装了一个乒乓球台,见缝插针地拉着周总理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打乒乓球的周总理

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都有很深的体育情怀,既为了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更为了工作能全身心投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放在当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想要干革命,铁的身体是第一要义,否则根本熬不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不过相比较下来,他们也有不同点,周总理迫于工作,通常是有时间才锻炼,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

毛主席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定期要锻炼,尤其是游泳,谁劝都不管用,70岁还要横渡长江,浪越大越喜欢。

朱总司令,则是骨子里有很深的体育情怀,年轻时的体育从业经历,以及多年的带兵经历,让他对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视的,而且比较主张借助器械,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

也许由于这方面因素,三个人里面,朱总司令身体素质似乎更好一些,整个长征途中没生过病,直到晚年也鲜少生病,临终前一个月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

“我就是因为从小锻炼身体,所以打了那么多年仗,没有掉过一次队,一点儿病也不生”

在朱总司令身上,体育是长寿之道,是革命之本,更是亮节之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