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明潞王朱常淓,我本文艺青年,奈何为末代皇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7/24
北京酒渣鼻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2.html

我们知道,大明王朝为朱家宗室提供了优渥的待遇,老朱家枝繁叶茂,多年的统治,至明末,繁衍数量惊人。至崇祯末年,已有近百万之众。按明祖宗家法,这些人不从事生产,对国家运转没有什么作用,完全由国家财政供养,成了社会的巨大负担。明末顾炎武曾评价说:“明宗室这些人名曰天枝,实为弃物。”白话说来就是,如垃圾一般的存在。

明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部队怀着阶级压迫的深仇大恨,所到之处,对明宗室进行了严酷的无情打击。凡是朱明皇族,都是整家,整族的被杀。老百姓一般也不同情他们。农民军打过来,民间就传,一群朱(猪),一群朱(猪),屠夫来了。可以说在明晚期,明宗室已经彻底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从概率上来讲,哪怕是凤毛麟角,也决定其中必然会出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

其中,晚明有一支显赫的藩王(明潞王)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第二代潞王,就是末代潞王朱常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数得上的杰出的艺术家,琴棋书画等方面都有独到贡献。

并且这个二代潞王,在南明时期还曾短暂地做过监国(也就是代理皇帝)。政治上也起过重大作用。当然这个作用未必是正面的。

说这个二代明潞王,我们需要首先说一下他的出身,也就是从他的父亲,第一代潞王(朱翊镠)说起。

朱翊镠

朱翊镠是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的第四子,而隆庆皇帝的父亲,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也就是说,朱翊镠是嘉靖皇帝的孙子。

嘉靖皇帝

朱翊镠的生母是李氏(过去女子地位低,一般没有名字,只能用某某氏代称)。李氏在隆庆皇帝还做藩王(裕王)的时候进裕王府做侍女,地位是很低下的。

但人生总有起落,某一日李氏被裕王看中临幸,在嘉靖四十二年时,生下朱翊钧(这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母由子贵,自此李氏升格为裕王的侧妃,运气也是否极泰来。在裕王即位成为隆庆皇帝后,李氏的地位更直线上升,成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

隆庆皇帝

历史上李氏先后为隆庆帝生育2子2女。

朱翊镠生于年,即隆庆登基后的二年,是李氏所生的幼子,也是万历帝(朱翊钧)的同母弟。

在朱翊镠出生时,隆庆皇帝所生育的四个儿子中,只有李氏生的三子朱翊钧和四子朱翊镠存活。所以,在万历朱翊钧登基后,朱翊镠成为其唯一健在的弟弟,并且是同母弟。所以倍享殊荣,所受待遇超越一般亲王十倍。

万历四十二年,其生母李氏在北京病故,当时潞王朱翊鏐在自己的封地(河南卫辉),闻讯后,非常悲痛。因明朝祖制,藩王不能返京参加母亲的葬礼,最终忧郁成疾,当年薨逝,葬入其生前修好的墓穴。

明潞王墓

潞王陵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年),是一座超级宏伟的明朝藩王陵墓,完全仿照万历皇帝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被誉为“中原定陵”。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沧桑之变,高大巍峨的木结构建筑已毁,墓室内大量珍贵文物也早被洗劫一空,但现存的明代建筑及大量的石雕和碑碣蔚为状观,在我国所发现的明代藩王陵墓中首屈一指。

从规格上看,远超普通王陵规制,潞王的显赫由此也可见一般。

明潞王墓

现在该墓地已辟为风景游览胜地,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明潞王墓

当朱翊镠死去之时,其子朱常淓当时还只有6岁,顾由其母妃暂摄理王府事,

到了万历四十四年朱常淓正式袭封潞王,此时也不过8岁,俗称“小潞王”。朱常淓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朱常淓(—),字中和,号敬一主人,又号敬一道人,第一代潞王朱翊镠第三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

朱常淓极具艺术天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喜音律,著有《潞藩纂集古音正宗》、《潞藩新刻述古书法纂》、《古今宗藩懿行考十卷》、《万汇仙机棋谱》等等。

他尤其对制琴情有独钟,曾亲自监督制作古琴四百余张,由他制作的古琴外观、形状、尺寸一致,并逐一编号,每一张皆以“中和”名之,也就是每一张琴上面都有中和二字,所以潞王琴也称中和琴。

中和琴

如今潞王琴流传下来的大概有几十张,在辽宁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重庆博物馆等皆有收藏,不时各大拍卖公司也会偶见芳容。

世人评价潞王琴声“年浅而音细”“声圆润而洪亮者少”,材色精良,在制作工艺上追求精益求精,琴身用料与装饰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其明显的特征在于琴额左右两端有切角,象征八节气,琴顶与琴腰的边缘不同于其他,以弧线勾勒琴顶与秦腰,呈现凹入方折,象征四时,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并且琴皆用宝石粉末和生漆调成的“八宝灰”为漆灰,坚固不易损坏,色泽典雅,给人以高贵感。

明代皇室极为重视古琴文化,宗室制琴成为明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一大特点。潞王琴除了传承了“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理念外,还是身份文化的象征,皇室及文人都愿意借助古琴构建自己的身份地位,琴在明代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崇祯年间,皇宫大内尤其喜收藏潞王中和琴,视为珍品,崇祯皇帝也曾经用宫中所藏中和琴赠予特别人士,得者皆视为殊荣,

如下此琴为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拍出的一张潞王“中和”琴,当时以.5万元成交

中和琴

该琴龙池上方刻隶书“中和”二字,龙池下方刻楷书诗文“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款识“敬一主人”,诗文下方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印

月印长江潞国世传

真属难得的佳品并且可见该琴楷书刻款:“大明崇祯乙亥岁潞国制柒拾伍号”,字体极为工整,落款皆填金 。柒拾伍号说明是第75号琴。每个琴有编号,利于传承有序,是潞王琴的一大特点。拥有中和琴一张,可以说就满足了藏家对“有琴一张”的文人雅致生活的无限憧憬。潞王朱常淓不愧为不世出的艺术家。

但我本人世逍遥仙,奈何却身不由己

其本人的结局与历史上的末代皇族艺术家极为相似,是非常悲惨的

当李自成攻陷北京,潞王朱常淓与福王、周王等一起惊慌南逃。其首先逃到了南京。年,清兵南下,弘光政权瓦解,朱常淓如惊弓之鸟,又逃到杭州。

南京沦陷后。弘光皇帝的母亲邹太后在大学士马士英等大臣的要求下,发布懿旨给朱常淓,要他在杭州监国。

朱常淓

初始朱常淓死活不愿意,他惧怕自己成为清军的重点打击对象。在邹太后反复劝说和文武大臣们极力劝进下,朱常淓勉强答应。

但朱常淓政治上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性格中也缺乏血性。他就任监国以后,不抓紧战备,惊惧之下,暗暗派早已投敌的汉奸陈洪范去与清军议和,希望以割地赔款为条件,换取清军不再进攻。

但这纯属一厢情愿,清军很快开始兵进杭州,总兵方国安率军出城与清军作战。双方正在涌金门下激战之际,朱常淓竟然派人从城头上缒下大量酒肉美食,以犒赏讨好清军。见此情景,明军将士无比愤慨,再无人愿意为这样的家伙卖命了,纷纷撤离。

走投无路之下,朱常淓只能听从陈洪范的建议,出城投降了。于是,人心离散,大臣们部分投降,其余做了鸟兽散。

清廷也不客气,把他押送到北京,又过了一年,公元年,便随便找了个“意图不轨”的罪名,将其捕杀。

可怜一代艺术天才,生逢末代皇室,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唯其著作与所制古琴,依旧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而传承。

艺术家亡,但辉煌的艺术永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