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及其皇后、妃嫔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昌平区。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这些陵墓以其宏伟的建筑、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而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有定陵、长陵和昭陵,分别是明朝第十三帝万历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的陵墓。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定陵以及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01定陵的墓主定陵的墓主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皇帝(朱翊钧),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隆庆六年(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定陵还葬有孝端、孝靖两个皇后。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年),历时6年建成。年5月至年7月对明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明定陵监等建筑物多间。年,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陵墓见证了明代的兴衰历程,也展示了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游客、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02定陵的发掘
明定陵是新中国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曲折的发掘过程与丰硕的考古成果曾经轰动世界。但后来,大量珍贵文物因保护不当而受到损坏,红漆棺椁被无端遗弃,帝后尸骨遭人为焚毁……即使相隔了半个多世纪,这场中国考古学史上的沉痛教训仍然让无数考古学人为之叹息。定陵内文物
发掘前:从长陵改为定陵
年12月,“长陵挖掘委员会”成立,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考察,队长赵其昌认为,长陵的挖掘规模太大,应该找一些好挖的陵墓做一下试掘。那时,定陵的一些城砖脱落,露出碹洞,考古专家认定从这里,可能会直接找到墓道,更省力。就这样,挖掘长陵改为挖掘定陵。明定陵考古挖掘
琳琅满目的珍贵随葬品:
年5月,定陵挖掘正式开始,挖掘工作就不细说了,直接说挖到了什么。
明神宗和两个皇后尸体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除了棺椁内的随葬品外,帝后的棺椁外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冠、带、配、饰、金银器具等等共件。万历皇帝骨架出土的文物,包括各种冠服、金银器、玉器、葬仪用品、瓷器、漆器、铜镜、武器等等。在这里面出土的“金丝翼善冠”,目前是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是至今为止唯一出土的皇帝金冠。金丝翼善冠
明神宗的金丝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即使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复制出如此生动精美的皇冠。冕旒冠
冕旒冠是皇帝祭天地,宗庙,社稷等大典时戴用的礼冠,定陵共出土两顶。明神宗乌纱翼善冠此冠出土时戴在万历皇帝的头部,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绸络状纹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再以双层黑纱敷面。另外还出土了四顶凤冠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各个都精美异常。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