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娱乐,勿喷!!!明朝十六个皇帝,个个是奇葩,每一个都与众不同。今天,就让我们来归纳一下这十六个皇帝的智慧排名。(这些智慧包括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如果把明朝皇帝的智慧分成上中下三部分,那么上等的皇帝无疑只有三位。这三位毫无争议的就是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中等的皇帝有明宣宗,明宪宗,明仁宗,明孝宗,明武宗,明熹宗,明穆宗,明代宗。末尾的是明神宗,明光宗,明思宗,明英宗,明惠宗。大家先别着急抨击,还是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么排的根据吧!洪武明太祖他老人家排在大明皇帝智慧排行榜第一,根本没有人能反对,也没资格质疑其地位。能从一个乞丐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完成这个跨越,恐怕只有朱元璋一个人。从一个行将饿死的农民,到四处流浪的和尚,九夫长,镇抚,总兵官,左副元帅,枢密院同佥,吴国公,吴王直到大明朝皇帝,朱元璋用了17年就完成了人生巨大的跨越。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元顺帝,纳哈出等等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全部成为朱元璋的手下败将。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不世能臣统统归于朱元璋麾下,供他驱使。他打败了所有比他强大的军阀,赶跑了统治中原近一个世纪的蒙古人,完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北伐壮举,开创了跨度四个世纪的大明王朝。废丞相,设三司,整顿贪腐,设立皇权下的特务机构,勤政廉政,又有几人做到。推行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改变了明初满目疮痍的局面,恢复社会经济,还为明朝前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智慧,把朱元璋归为千古一帝都不为过。明朝皇帝智慧排行榜,朱元璋他老人家绝对是第一的存在。永乐对比他的老爹,朱棣就差了一点,但也是非常强悍的一个存在。凭着仅仅十万兵马,占据着北平和附近巴掌大点的燕王朱棣,一次靖难之役,就把拥有天下的大侄子建文帝赶下皇位。况且靖难之役还是一场风险非常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朱棣可谓是多次死里逃生,最后凭着敏锐的战场嗅觉,突袭南京,才顺利登基为帝。光是在靖难之役中成功,朱棣就是智慧榜排名第二的皇帝嘉靖如果抛开那些军事和政治成就,仅仅凭着权谋来说的话,嘉靖皇帝才是最聪明的明朝皇帝。一个十四岁就登上皇位的少年,在政治方面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天赋。他不凭着明朝皇帝所倚靠的宦官势力来压制文官势力,就凭借着自己高超的驭人手段,让夏言,严嵩,徐阶这些聪明人斗来斗去,自己在一旁看热闹。但热闹归热闹,朝政大权一直都控制在嘉靖手中,每个大臣都一样,都是嘉靖皇帝手中的提线木偶。严嵩权倾朝野又怎样?嘉靖皇帝一句话就能要了他的老命。正是嘉靖皇帝充分理解并掌握了明朝皇帝掌权的规律和权力内幕,他才能从容的跑到西苑去成佛作祖,让那些所谓的大臣替他去治理天下,从来没人可以动摇嘉靖皇帝的权力。上等的说完了,该说中等了宣德明宣宗实际上就像明成祖和明仁宗的混合体,既有着明成祖的武力值,又有着明仁宗的智慧值,形成了1+1>2的效果。所谓仁宣之治,时间跨度基本上在明宣宗统治年间。明宣宗在任用贤臣的时刻也不忘使用宦官来牵制文官势力,既为自己博取了清名,又不让文官势力过大,从而威胁到皇权。宣德年间,政治清明,民间安居乐业,堪比西汉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这等功绩,明宣宗完全有资格排在这个位置。成化很多人认为把明宪宗排在这个位置是在抬高他其实明宪宗是大明王朝最被低估的皇帝。他的实力,远比他的父亲明英宗和他的儿子明孝宗还要大。完全可以评得上是守成之君。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明宪宗一登基,就面临着明英宗统治末期的乱象。对于各种不良现象,明宪宗采取乱拳出击的态度,事情一个一个的来办,但一定要达到效果。文官势力过大,威胁到皇权了怎么办?不要紧,宦官和特务机构不是能用吗!汪直和西厂都是皇帝立威的好工具。边疆和国内不稳怎么办?出兵。什么成化犁庭,镇压荆襄流民,基本上都用武力解决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就是成化朝皇权强化的最佳表述,事情都让皇帝干了,那些大臣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只能叩头附和罢了。只是可惜成化朝后期因为明宪宗的懈怠而出现混乱,否则明宪宗明显是可以排在智慧榜上层中的。洪熙看过《大明风华》的观众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里面的太子爷朱高炽才是全剧智慧担当之一。实际上正是如此,明仁宗的智慧一点都不逊于他的老爹和儿子。在皇权高度强化的明朝,能稳坐太子之位长达二十年,顺利的躲过了来自两个弟弟的明枪暗箭和老爹的许多质疑,并且顺利的完成了明成祖交给他的诸多监国任务。从这些方面来看,明仁宗一样是一个聪明的人。只是可惜他当皇帝的时间太短,发挥的空间太小,不然他的名次可以往上提一提。弘治如果说明太祖和明成祖是皇帝中的优等生,明孝宗就是那个学习较差,但是凭借着勤奋刻苦学习补回来的中等生。明孝宗明白他没有他父亲明宪宗那样具有政治天赋,因此明孝宗在位期间重用文官集团来治理国家。但这种重用也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重用。为了避免皇权旁落,明孝宗用了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权力——勤政。早晚朝几乎一次都没有落下,甚至还加了一个午朝来处理庞大的政务。批阅奏折基本上是亲力亲为,从来不用别人特别是宦官插手。许多政务基本上熟记于心,充分掌握朝局动态,防止自己不受蒙蔽。正是明孝宗这些“笨拙”的办法,使得他不仅完成了“弘治中兴”,还成为了后世口中的成为“中兴之主”。正德明武宗虽然一生放荡不羁,不守章法,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一定是一个昏君。实际上,明武宗是一个很有政治眼光的皇帝,设置镇国府就是明武宗在政治智慧方面的体现。镇国府不仅有着发布军令、统辖边军的职能,还有着遥控朝政,影响决策的作用,俨然是第二朝廷般的存在。明武宗在复杂的朝局下,先是让文官和宦官斗法,以便自身永远控制住最高权力。但为了政令畅通,明武宗便绕开政治程序,新建了许多编外政治系统来保证政令和军务的上传下达。如果没有明武宗的这番操纵,应州大捷从而来呢?天启因为重用宦官魏忠贤的缘故,明熹宗被后世黑成文盲皇帝,木匠皇帝。先不说木匠皇帝,文盲皇帝这个名声就非常不可靠。一个文盲能当皇帝,那大明朝恐怕早就在明熹宗手中亡国了。还有,著名的军事家孙承宗是明熹宗的老师,他手下的学生,能力能差到哪里去呢!明熹宗其实是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皇帝,他为了扭转万历年间激烈的党争而造成不堪的朝局,扶持阉党魏忠贤上位,让魏忠贤在前面,自己在后面控制。大力整顿那些眼中只有党派利益,弃国家利益不顾的文官集团。在明熹宗统治期间,不仅重新征收商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增加了国库。政治方面,抛弃了夸夸其谈的文官集团,更加重用注重干实事,并且对皇帝国家忠心的宦官集团。军事方面,重用袁可立,毛文龙,袁崇焕,不仅直接把战线推进到后金的南四卫北端腹地,还差点捣毁其老巢,使得辽东战局为之一新。从这些方面来说,明熹宗绝对不差,只可惜英年早逝,发展机会和时间并不是很多。隆庆明穆宗比较中庸,但也不代表他没有实力。作为嘉靖朝事实上的储君,明世宗把上好的政治资源比如高拱和张居正等文官全部压到明穆宗身上。在这些人的熏陶下,明穆宗的执政能力最起码不会太差。在统治期间,明穆宗任人唯贤,致力于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最后在大臣的帮助下,完成了“隆庆开关”、“俺答封贡”等一系列良政。况且在没有宦官的帮助下,明穆宗还能控制住这些权臣,把争斗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也说明了明穆宗的驭人能力不会太差,起码这些心高气傲的文官清流能服从皇帝的命令,老老实实的干活。景泰明代宗是个让人很惋惜的皇帝。本来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藩王,赶鸭子上架似的登基后,奉命于危难之间,不仅赶跑了蒙古人的侵略,还凭着自己的政治手段和眼光,知人善任,迅速平定了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危机。况且明代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只是他对于权力的欲望过大,严重影响了他的地位和名声,最终导致夺门之变的发生和自己皇位被废,甚至死后连明十三陵都进不去,只能以亲王名分埋葬。从这一点来看,明代宗的政治智慧明显不达标。下等皇帝万历明神宗治国前期有张居正的帮助,后期就完全靠自己治国。不过明神宗虽然前期勤奋和认真,但后期的怠政和荒淫导致其只能排在这个位置。虽然明神宗后期基本不上朝,但能掌控朝政,还使得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完胜。但这些都归功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张居正改革留下的政治和经济遗产,并不完全是明神宗本身的作为。况且万历后期的横征暴敛,边疆危机和无可调和的党争,乃至明朝灭亡,明神宗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泰昌明光宗最难判断,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很难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况且他的太子位置,不是自己争取的,而是文官集团给明神宗施加压力才勉强拿到的。当了太子后在深宫中无所事事,连监国都没有争取到一次。能力不明确,政治无所作为,因此明光宗放在这个位置比较合适。崇祯明思宗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皇帝,是非功过也很难评价。说白了,他根本不合适当力挽狂澜式的皇帝,他甚至不合适当皇帝,当一个亲王还是绰绰有余的。明思宗虽然和明孝宗一样勤奋,但是他的勤奋没有用对地方。就像一个学生在做一个非常难解的数学题,过程写了很长,但就是算不出答案。为什么算不出来,因为他的过程全部错误,答案能出来就怪了。明王朝当时虽然内忧外患,但并非不可调和,只是明思宗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在正确的方向用对力量。虽然明王朝灭亡不是明思宗的全部责任,但毕竟是在其手中灭亡的,因此明朝灭亡明思宗要背负很大一部分的责任,自古以来亡国之君莫不是如此。正统/天顺明英宗之所以倒数第二,是因为明英宗的执政和军事行动表现真的不怎么样。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明英宗,详细原因请看(土木堡之变:谁该为大草原上哭泣的明军魂魄负责?),正是他的主观因素,不仅使得几万条人命死于敌手,还让大明王朝由盛转衰,丧失了对蒙古人的军事主动权。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后,不仅冤杀力挽狂澜的于谦,甚至动用特务机构来加强恐怖统治,连连冤杀许多大臣,连对自己有着救命之恩的袁彬都不放过。明英宗根本不是一些人说的好人,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一个能力不足且心狠手辣的皇帝(天顺不顺),从许多方面和他的弟弟明代宗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如果不是废除殉葬这项名垂千古的良策,明英宗或许该排在倒数第一吧!建文建文帝排在这个位置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凡建文帝有点眼光,就不会落得一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下场。靖难之役本来有很多次机会能扼杀在萌芽之中的,皆因建文帝优柔寡断,使得燕王朱棣一次又一次的逃脱朝廷的捕杀。靖难之役中,拥有全国力量的建文帝,居然连一个燕王都搞不定。战争期间,不能知人善任,不懂得权力斗争的残酷,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主见,完全是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主。明朝皇帝中应该没有比建文帝更差的皇帝了吧!最后明朝的皇帝,虽然大部分都是以文弱形象示众,但是谁又敢保证,这些皇帝有几个是真正的笨蛋呢?从小就享受整个帝国最好的教育和物质资源,长大后还要经过千军万马杀过来的千年老狐狸文官系统教导,但凡只要智商正常,在这样的熏陶下,谁又敢说哪个皇帝没有政治智慧呢?有的只是政治智慧的高低之分。如果大家有什么质疑,可以在下面评论区评论,小编都将给予回复和解答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