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这座帝王陵屹立600年,至今保存完好,设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5/3/14
说起这五千年历代帝王,有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也有隋炀帝这样的“遗世昏君”,不管怎样说,皇帝都少不了做一件事,即:早早为自己修建陵墓;如今的明十三陵、清十三陵等还成了文化遗产,“明孝陵”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奢华宏大自不必说;其跨越年,居然没被土夫子“光顾”过,这点更是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华夏历史悠久,“土夫子”这一行当存在的时间更是难以置信,具体出现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秦汉古墓“十墓九空”;某角度看,“明孝陵”存世年,这期间更是经历了乱世争雄和朝代更替,理论上怎么也逃不出土夫子的“照顾”。或许有朋友问了“明孝陵年无人敢动,是不是墓中有什么机关埋伏?”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本是“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抡刀”的俗人,他能做皇帝也算历史上的一段“奇迹”;实事求是的说,汉刘邦尚且是“亭长”身份,身边资源远比朱元璋要丰富得多,他能登基坐殿已经算是千年来的一段“佳话”了。再看朱元璋,一无俊俏脸庞,二无“痞赖”秉性,三无家室门路,这样的放牛娃能做皇帝,(并非有意贬低)就连今天的史学家们也一直在研究他的发家史。不管怎么说,出身贫贱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修建豪华陵墓;史载其不惜动用十万军民,历史18年才修筑了一座地宫;但直到他离世,地面工程仍在继续,直至朱棣永乐三年,整个“明孝陵”才算真正完工,可见其规模之宏大。简单来讲讲,明孝陵继承了唐宋帝陵“依山为陵”的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圆坟)新制;熟悉考古的朋友或许知道,“掘山而葬”能将一整座山掏空,其工程量在古代堪称“非帝王不可为”,如此规模的陵墓,理论上陪葬更是多到难以想象。也正是这个原因,年来,无论是身怀异能的土夫子,还是受握兵权的大军阀,无不觊觎“明孝陵”中藏着的奇珍异宝;奇怪的是,直到如今的考古专家通过高科技勘探得知,“明孝陵”除了地面建筑的墙体出现坍塌外,深藏紫金山的“地宫”居然至今完好无损。为什么“明孝陵”至今没有被盗?”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不该问”,倒不是专家盼着古墓被盗,而是自古“十墓九空”,明孝陵堂而皇之地矗立年,“至今完好”反而显得不符合历史规律了;关于这点,各种版本的传说也是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就是“十三门出棺,紫金山并非朱元璋真身墓”。简单的讲,民间传说朱元璋下葬时,南京城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十三具棺材”,又分别下葬于十三处不同地点;这就造成后世对其陵墓真假难辨,“朱元璋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了千古之谜。理论上说,“疑冢”防盗并不少见,例如曹操墓、诸葛亮和司马懿等,到今天依然没有找到(虽说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但墓主人究竟是不是曹操,目前仍有争议);这也难倒了无数专家,史料中甚至出现了“南京朝天宫和北京万岁山”等多处地点,直到考古队在南京紫金山发现了一口“水井”为止。说这话还得回到年,常年驻守紫金山的考古队终于在山中发现了一口“老井”,这就证明此处曾有守墓人居住;直白点说,古往今来,帝王陵墓并非建好后就不管了,而是需要配备专门的守墓人来管理。除此外,朱棣在以后还规定了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既然年年都要举行祭祀,那就难免暴露“明孝陵”的位置,因此守墓人是要常年居住在紫金山中的。再往后延伸就简单了,“守墓人”也要生活,水井自然必不可少;考古队由此顺藤摸瓜,依据史料记载,守墓人居住的的地方,就是“明孝陵”的地宫入口。说到这或有朋友以为“既然找到了地宫入口,‘明孝陵’也该被考古专家打开了吧?”实事求是地说,自从找到明孝陵地宫入口后,确实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甚至进行了前期考古勘探;也正是这场“前期”勘探,考古专家又不得不放弃了后续发掘,因为结果是:明孝陵地宫完好无损,依照法律是不能“主动发掘”的。当然,“不能发掘”不代表“不能研究”,正常的考古勘探还是不能少的,由此也逐渐揭开了“明孝陵没有被盗”的真实原因;首先第一点,就是明孝陵的巧妙设计,也是其“掘山而葬”的独特之处。单就“掘山而葬”来说,这种陵墓方式并不少见,史载其始于唐王李世民,甚至今天还发现了“楚王墓”等同样采用的是掏空整座大山;但是,自古依山为陵者,都是从上向下开凿,达到所需深度后再向左右延伸,明孝陵却有着明显不同。简单来说,明孝陵的地宫入口并不是在山顶开凿,而是从山的一侧某点开挖,直至绵延到山体内部再横向拓展;从工程量的角度去看,这种方式更加的费时费工,但对于“土夫子”来说,如果找不到地宫入口,那就甭想打盗洞进入陵墓。简单来说,这样设计师“明孝陵”整个隐匿在紫金山中,一个小小的“入口”对比整座大山来说,如果没有切实的消息,土夫子想在青松乱草中找到入口,真就好比“大海捞针”;还不止这些,据现代科技勘探,明孝陵的墓道也是经过缜密设计的,且并非直来直去的通道。直白点讲,就算有人“偶然”发现了地宫入口,且成功进入,但墓道迂回蜿蜒,非常复杂;用专家的话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很难找到哪条路才是主墓道。如果仅是这些也就罢了,明孝陵为防人“光顾”真是做到了极致;除隐秘入口和复杂墓道外,为防“万一”,整座地宫全部由巨石环绕堵塞,墓顶和周围又全都是细沙和碎石层;也就是说,就算有人“偶然”发现了真正的地宫墓室,但巨石挡路,仅凭“土夫子”打洞几乎是不可能的。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古代不可以,但今天可以用炸药直接将巨石炸开啊。”乍一看,说的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墓顶上还有细沙和碎石层,炸药一响,巨石或许能被炸开,但墓顶的细沙和碎石层又会马上坍塌;其结果可想而知,明孝陵地宫还没打开,或许整座紫金山就先塌了,身处其中的土夫子也就别想出来了。说到这或有朋友要笑了,甚至略带讥讽的问考古专家“如果可以发掘明孝陵,这样的地宫又该怎么打开?”实事求是的说,就连现代专家对这样的古墓设计也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有传言称,至今未打开明孝陵,并非“禁止主动发掘”的原因,而是考古专家尚不能解决地宫的复杂构造。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除此外专家称:明孝陵年没有被盗,还有得益于历代王朝的主动保护;据史料记载,明代历任帝王,在紫金山都有大批军队驻守,这就使盗墓者几乎没有可趁之机。除此外,还有明孝陵优越的地理位置。熟悉考古的朋友或许知道,清末民国是历史上的一个盗墓高峰期,这期间康熙、乾隆、慈禧等帝陵均没有逃脱土夫子的“光顾”;但经比较不难发现,清帝陵均在北京周边,诸如河北遵化等地,实际距离当时的政治中心“紫禁城”还是比较远的。正因如此,无论土夫子还是各路持枪枭雄,对这些帝陵的破坏显得有恃无恐,毕竟“天高皇帝远”嘛;再看明孝陵,正处民国时期的首府“南京”,这就让各路枭雄有所忌惮,也因此幸免于难。当然,专家这样解释有些“巧合”,但不管怎么说,明孝陵年没有被盗,这在考古史中也是一处难得的“遗宝”;以今天勘探来看,明孝陵要比已发掘的“定陵”还要大上3倍,至于地宫中究竟有多少瑰宝,还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