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找高品质的建筑材料,古代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为了给孙坚建造庙宇,吴人挖开了已经埋葬了四百多年的长沙王吴芮的墓葬。惊人的是,当墓葬被打开时,吴芮的容貌和衣着都保持完好,就像活着一样。
《太平御览》也记载了吴景帝时代的一次类似事件。
为了进行“取板”和“治城”工程,吴景帝下令军队挖掘墓葬。
其中有座墓葬被发现有重门石扉,可以自由开关。墓碎后,里面竟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尸体,这个尸体的容貌如同活人,头发已经斑白,脸色鲜明,还有三十枚白玉璧和一些贵重品。
这个尸体被举到陵墓的墙上,描绘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场景,它的耳朵、鼻子和鼻腔里面,竟然有黄金像小枣一样。
与此相反,乾隆皇帝在年至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明十三陵修复工程。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三位皇后陈氏、方氏、杜氏的合葬陵寝。年,世宗之后皇后陈氏去世,世宗命令辅佐者张璁和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选址处葬。
同时,世宗也秘密地选择了自己的陵地。从年4月开始修建永陵,时任武定侯的郭勋和辅佐者李时被命令负责整个山陵的修建工作。
当时,已经有了四万多人参与修建工作,每月需要耗费超过三十万两银子。经过大约十年的修建,永陵与明代的前七座陵墓相比,宝城的直径达到了八十一丈,裬恩殿是一个七间的重檐建筑,两侧还有九间的配殿,规模仅次于长陵,超过了献陵、景陵、泰陵、茂陵、康陵六座陵墓。
永陵的圣号碑形式新颖独特,宝城的城墙台也别具一格,上面刻有“龙凤戏珠”的石雕。朱厚熜在选材方面非常讲究,所以后来永陵发展成了一个“门户严谨,宫殿宏大,楼台巍峨,松柏苍翠,宛如仙宫”的陵园(《昌平州志》)。
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明永陵的原始建筑木结构依然保存完好,但裬恩门和裬恩殿则已经“梁头几乎望不见了,均已受到了严重破坏,梁、檩、框、垫也都有糟朽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年(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下令修复了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整个工程由工部尚书金简和户部侍郎曹文埴等人负责总体规划,修复裬恩门和裬恩殿需要使用大量的楠木,这对于总理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金简和曹文埴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经过多次讨论,向乾隆皇帝提议:拆除永陵享殿等部分建筑,将所有的柱子和大型木料都运去长陵进行均匀分配。
至于永陵的宫门和享殿,则可以重新利用已经拆下来的双庑的木料来建造。这是一个以拆除大的建筑为基础的方案,修复裬恩门和裬恩殿只是其中一部分。
修陵的总体规划者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搬移重新规划,不仅长陵的规模可以保持原样,还可以进行重新大规模修缮,同时永陵的宫殿也可以按照其他陵墓的规制进行修整,使整个陵园看起来宏大而统一。”
这个提议给乾隆皇帝带来了一些困扰。
他修复十三陵的目的既是为了修复满汉关系,也是为了展示对先朝的尊敬,并表达出以德治国的治理理念。如果按原来的计划修复,拆掉原有的建筑,耗费大量的财力,还会让人觉得保守而狭隘。
既然下定决心修复,那就彻底改变,陵园是否符合原有的规制并不重要。
金简等人的奏章送到皇宫之后,乾隆很快批准了这个一举两得的提议。
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被缩小改建,原本面阔七间(51米)进深五间(28米)的裬恩殿被缩小为面阔五间(26米)进深三间(14.5米),殿顶也由重檐式改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26.3米)进深二间(11.3米)的裬恩门也被缩小为面阔三间(12.3米)进深三间(8.7米),但保持了单檐歇山式的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