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北京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十三陵占地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太祖朱元璋至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一共经历了十六帝,那明十三陵是怎么回事?究竟是哪三个皇帝不在此陵墓中?太祖朱元璋陵墓坐落于南京明孝陵公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国号大明。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定都南京,只是他仓促的选择,对于国都的事情,朱元璋一直想着向北迁徙。由于后来事情颇多,这件事就暂时搁浅了下来。朱元璋特别喜欢他的皇长子朱标,多年来一直对他潜心的培养,所有的人都认为朱标就是皇位继承者不二的人选。再加上朱元璋多年对他的精心培养,朱标果然不负众望,不但让周围人很满意,朱元璋更是欣喜若狂。天有不测风云,年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肝肠寸断,朱元璋自己多年的辛苦化为了泡影,经受不住打击的朱元璋,一夜之间白了头。那段时间朱元璋也够悲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皇太子,皇二子,皇三子相继去世。按常人的逻辑来说,皇太子的继承人应该选皇四子朱棣才对,但是他却没有选择,他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所有的人大跌眼镜。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元璋爱屋及乌,再说孙子朱允炆的做派特别像朱标,宅心仁厚,做事稳重。朱元璋觉得把皇位交给他自己放心。于是在年6月30日,朱允炆登基为帝。他就是明惠宗,庙号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就听从左右人的意见,开始大力的削藩,先后削掉三个叔叔的王位。朱允炆这么干,叔叔们可就坐不住了。这不是要砸自己饭碗吗?最先坐不住的是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忍无可忍,朱棣亲自带着大队人马,以“清君侧”的名义,浩浩荡荡的杀进了南京城。其实当时朱棣的人马,远不如朱允炆多。朱允炆也挺不幸,爷爷朱元璋把该杀的大臣都杀了个精光,当时的明着重已无带兵之将,任何人都不是戎马半生朱棣的对手。于是在年,朱棣带人杀进了皇宫,可是当时朱允炆已经无影无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关于朱允炆下落的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说他被烧死了,有的说他早已经逃了,还有的说他做了和尚……所以下落不明的朱允炆,不在明十三陵之中。景泰帝朱祁钰因大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而下台。景泰帝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当皇帝完全是因为大哥朱祁镇被也先俘虏,而“被迫”当皇帝,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明宣宗朱瞻基,一共就生了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儿子,和太祖朱元璋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这两个儿子都做过皇帝。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先后两次在位,一开始由于明英宗年幼,皇宫内外的大小事宜都有太后张氏把持。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和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元顺帝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慢慢的瓦剌我的胃口越来越大,无休无止的向明朝廷索要礼品,对于瓦剌贪得无厌的这一做法,明朝廷内外有些忍无可忍。最先忍不了的,竟是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于是,他就开始怂恿皇帝御驾亲征。皇帝受不了他的再三怂恿,真的带兵御驾,亲征攻打也先。他也够不幸的,没打多久就被人家俘虏了。作为一个皇帝被敌人俘虏,这是莫大的屈辱啊。况且他也是明朝皇帝中唯一一个当过俘虏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明皇宫的人首先坐不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呐。于是,兵部侍郎于谦再加上几位大臣在孙太后(英宗母亲)的主持下。开始另立新君,这个人就是明英宗同父异母弟弟景泰帝朱祁钰。一年之后,朱祁镇回来了,敌人把他放回来了。他回来不是迎接他的不是大家的欢呼雀跃,而是另立新君的消息。这让他很是恼火。更恼火的事情还在后面,朱祁钰知道哥哥回来想着皇位本来是人家的。恐怕有变,于是乎就把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这囚禁整整七年,大门被灌了铅,一天24小时派人把守。七年之后,朱祁镇找了个机会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又夺回了皇位,关于这一事件《明史》评论说: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朱祁镇上位,朱祁钰也病死了。但是朱祁镇认为,弟弟朱祁钰皇位坐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不让他进祖坟。因此,按亲王礼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的景泰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