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类死后的墓葬中,以各个朝代的帝陵为最高等级、最有代表性。帝陵陵园和地宫的建筑与各种配置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皇家丧葬制度、建筑制度,而且也是当时的建筑、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建筑艺术、雕刻等工艺美术和当时科技最高水平的反映。
《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一书以宋辽金和明代各代帝陵陵园和地宫有关的考古资料为主(元代帝陵潜葬,情况不明),结合相关文献,分别介绍各代帝陵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
书名: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
作者:孟凡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1月
定价:.00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尝试将宋代至清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并将其置于秦汉以后帝陵整体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以前人一些单项或零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对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的、较系统的综合研究。
帝陵形制布局是帝陵考古学最基础、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本书探寻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探寻宋代至清代汉族帝陵与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间的影响和被影响关系及其相互融合的情况,探寻秦汉至唐代帝陵形制布局中影响并潜隐于宋代及其以后帝陵形制布局之中的因素,据此可为研究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帝陵形制布局间内在的承袭、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序列和轨迹,研究汉族和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相互影响及彼此融合,形成中华一体帝陵文化体系的过程及其构成要素和模式,构建中国帝陵考古学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录
绪论宋至清代帝陵考古学与帝陵形制布局研究(1)
一帝陵释义与帝陵考古学形制布局研究(1)
二宋辽金帝陵和明清帝陵简况(2)
三宋辽金帝陵和明清帝陵形制间的关系及其形制布局的类型(7)
四唐至明清诸帝陵形制布局的比较(8)
五明清帝陵形制布局是同一模式的两个类型(11)
六研究帝陵形制布局的要点、主要方面、方法和意义(12)
第一章北宋帝陵(15)
第一节陵区概况(附陵区外相关遗址)(16)
第二节帝后陵各构成部位的形制和尺度(35)
第三节北宋帝陵石雕(77)
第四节阴阳堪舆对宋陵的主导作用()
第五节帝后陵随葬品、明器神煞与镇墓法()
第六节北宋帝后陵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前代帝陵的比较()
结束语北宋帝陵的发展阶段()第二章南宋帝陵攒宫()
第一节宝山攒宫概况与各帝陵攒宫的相对方位()
第二节《思陵录》所记永思陵攒宫的形制和结构()
第三节永思陵和诸陵平面形制与规模()
第四节《宋会要辑稿》有关攒宫规制的记载()
第五节南宋和北宋帝陵形制布局的比较()第三章辽代庆陵()
第一节辽祖陵、怀陵、显陵和乾陵简况()
第二节庆陵概说()
第三节庆陵陵园遗迹及中陵和西陵的地宫形制()
第四节庆东陵地宫形制和壁画()
第五节庆陵墓志形哀册,石幢和其他遗物()
第六节庆陵略析()
结束语()第四章金代帝陵()
第一节金陵概说()
第二节大房山金陵封域、风水态势与分区()
第三节主陵区残存的遗迹()
第四节主陵区诸陵地宫概况()
第五节金陵形制布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第五章明皇陵与明祖陵()
第一节明皇陵()
第二节明祖陵()第六章明孝陵()
第一节明孝陵的位置、营建和现状()
第二节明孝陵的形制布局()
第三节明孝陵选址、规划设计理念之探索()
第四节明孝陵构成要素与配置序列源于前代帝陵()
第五节孝陵新制的主要特点与艺术特色()
结束语()第七章明十三陵与显陵()
第一节明十三陵概况()
第二节明显陵()第八章明长陵形制布局与其后诸陵局部形制的嬗变()
第一节明长陵的形制布局()
第二节长陵之后诸陵“逊避祖陵”及其局部形制的嬗变()第九章定陵玄宫()
第一节定陵玄宫的形制()
第二节《定陵》报告玄宫随葬品梳理与相关问题探讨()
余论()第十章清代陵寝()
第一节关外三陵()
第二节清东陵()
第三节清西陵()
第四节清陵地宫的形制和结构()
第五节清代陵寝工程概述()
第六节清东西陵诸帝后陵陵园形制布局的比较()
第七节明清帝陵陵寝形制布局的比较()附一西夏陵()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三号陵陵园角台、阙台至月城的形制布局与结构()
第三节三号陵陵城的形制与结构()
第四节三号陵陵园的建筑技术、建材和建筑装饰材料()
第五节西夏陵的年代、陵主及诸陵园形制布局的比较()
第六节西夏陵陵园形制布局溯源及陵园形制寓意探析()附二明代藩王坟()
第一节藩王坟茔园规制()
第二节亲王茔园的形制布局()
第三节亲王地宫的形制布局()
第四节郡王茔园和地宫的形制()
第五节亲王地宫的葬具葬制和随葬品()
第六节藩王坟茔形制布局略析()
第七节亲王地宫与定陵地宫的初步比较()征引主要书目()后记()内页
阅读推荐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孟凡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8¥.00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
本书认为,各个都城均是其规划理念的物化形态,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呈现了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具体架构,使之成为对各个都城进行全面、深入、内涵式研究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点和布局艺术,分析各个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总结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讨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以上信息根据本店所有或曾有图书,结合网络资讯整理编辑,纰漏之处还望指正见谅。
人文考古书店信息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