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历史之谜大明景泰皇帝死后为何没有葬入皇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5/6/20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 http://www.xftobacco.com/
明朝,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到思宗朱由检吊死煤山,共有十四位皇帝,然而坐落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前的明代皇陵,却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故称为十三陵。怎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这是因为,有一位皇帝死后没埋葬在这里,而仅以亲王之礼被埋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脚下,他就是景泰皇帝朱祁钰。同样是明朝皇帝,为什么别人死后能葬入皇陵,而景泰皇帝不能葬入皇陵?说来话长。这必须从明朝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和景泰年间发生了“夺门之变”讲起。“土木之变”的经过是这样的:永乐末年,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蒙古瓦刺部,又逐渐强大起来,他的首领开始推行扩张政策。正统四年(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自称大师淮王,野心更大,他除了继续推行扩张政策,还梦想重新恢复元朝统治,因此,加紧对明朝辽东和西北地区的侵扰,给明朝造成了严重威胁。当时,明朝皇帝是英宗朱祁镇。英宗昏庸无能,只知宠信宦官王振,把他敬为“长上”,尊为“先生”,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仗着英宗这个后台,培植私党,排除异已,把持朝政,实际成了“无宰相之名”的宰相。但王振面对瓦刺日益严重的威胁,拿不出任何有效对策,只知向瓦刺讨好。结果,边患未除,反而助长了瓦刺的嚣张气焰。正统十四年(年),瓦刺贡使再次来京。但这次来的贡使,不是过去规定的五十人,而是二千人,还谎报成三千人。显然,这是欺负明朝软弱,企图敲诈索取更多的财物。王振不满瓦刺的欺骗行为,叫司礼监官员详查贡使人数,照实有人数给赏,并削减了贡使所带马匹的价钱。这一来,瓦刺首领也先于当年七月,向明朝大举进犯,并亲自率领兵马攻打雁北重镇大同。明王朝派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员大将,各率一万大军前去抗击。井源等人刚出发不久,王振又鼓动英宗“御驾亲征,想侥幸获胜,冒取边功,并下令两天后出发。兵部侍郎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等人,多次谏诤,可是英宗和王振都听不进去,还下令说,再谏者以动摇军心论处,斩首示众。就这样,英宗命其弟监国朱祁钰留守北京,便与王振一起,率领五十万大军,北出居庸关。英宗这次亲征,完全是在王振的鼓动和扶持下进行的,再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所以大军到了宣府,已感粮草不足。又遇连日风雨,衣被短缺,军心动摇。随驾官员都前来劝说英宗勿再前进,应早日班师回朝,以防不测。可是,王振根本不听,还当众惩罚进谏的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等人,坚持向大同前线进发。王振以为只要明朝大军一到,就会把也先吓跑。八月初一,明军到达大同地区,也先加紧进攻,打败了明军的先头部队。直到这时,王振才觉得大事不好,急忙下令班师回朝。英宗一行直到十三日才退到怀来的土木堡。土木堡是个小地方,地窄山高又缺水。几十万大军挤在这里,十分危险。也先得知英宗班师,亲率大军日夜兼程追赶,十四日就把土木堡紧紧包围了起来。此时,明朝广大官兵已两天两夜没进饮食,疲惫不堪,怨声四起。十五日,狡猾的也先派人到明营假意讲和,并让军队稍向后撤。王振不知也先用计,下令明军移营就水。就在这时,瓦刺军马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明军仓促应战,溃不成军,被杀得人仰马翻,不仅牺牲了几百名官员,死伤了二十多万士兵,丢失了二十多万头骡马和大批辎重,而且英宗也被瓦刺兵捉去,成了也先的俘房。宦官王振早已被明朝广大官兵恨之入骨,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死在乱军之中。这就是明代中叶发生的“土木之变”。亲征失败,英宗被俘,“国中无主”,皇太后先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后命郕王监国总理国政。郕王受命之后,立即召集群臣讨论战守之策。翰林院侍讲徐理认为“天命已去,唯有南迁,可以纾难”。这个意见当即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反对,于谦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他坚决反对南迁,力主坚守。唯有南迁,可以纾难”。这个意见当即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反对,于谦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他坚决反对南迁,力主坚守。郕王赞成于谦坚守的正确主张,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命他主持抗敌坚守的一切事宜。为了进一步稳定民心,九月初六日,郕王在于谦等人拥戴之下,去掉监国称号,正式登皇帝位,改次年为景泰元年,这就是明朝的景泰皇帝。景泰皇帝登基以后,于谦认为“也先得志,留住大驾,势必轻我中朝,长驱直入,不可不预为计”。于是,他在景泰皇帝大力支持之下,及时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等沿海的备倭军,以及江北、北京各府的运粮军,全部调入北京,同时召集官府的丁勇,补充兵源,赶制军械兵器,从通县运粮入京,为抗击也先进犯京师作了充分准备。十月,也先果然扶持劳宗攻破紫荆关,直奔京师而来。面对强大敌人,主将石亨主张“关闭九门,以避敌锋”。于谦坚决反对,他说:“敌人气势嚣张,而我为何又先示弱,使其更加轻视于我?”因而下令诸将列陈九门之外,紧闭城门,表示了明军与京师共存亡的决心。于谦自己也身披战袍,置身于德胜门外,与石亨一起,指挥战斗,准备迎敌。十三日,一万多名瓦刺军首先攻打德胜门。于谦诱敌深入,然后下令城上大炮轰击,把瓦刺军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勃罗也中炮身亡。瓦刺再攻其他城门,也同样遭到明军的坚决抵抗,损失了大批人马。经过五天激战,也先没有占到便宜,又听说明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他怕被切断后路,只好挟带英宗匆忙向西撤去。于谦乘势追击,夺回了被瓦刺携去的许多百姓和财物,取得了保卫北京城的辉煌胜利。也先挟带英宗前来攻打北京,本想利用英宗这个“宝贝,威逼明朝与他城下议和,使明朝进一步屈服,敲诈索取更多的金银财宝。如今,明朝立了新的皇帝,自己又吃了败仗,被迫提出议和。于谦不为所动。也先无计可施,只好在景泰元年八月,将英宗送回北京,以求与明朝恢复通贡和互市。英宗回到北京,幽居南官,既无自由,也失去往日威风,所以仍时刻窥视着皇帝宝座。同时,因景泰皇帝和于谦上台而失势的大将石亨、文官徐有贞(即徐理,因其主张南迁国部,以纾国难,名声太臭,故改名为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一直心怀不满,他们也想寻机发动宫廷变动,使英宗重登皇位,但景泰皇帝不愿让位,对英宗和石亨等人一直监视很严,使他们无机可乘。不料,到了景八年(年),景泰皇帝突然病倒,不能上朝理政。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认为时机已到,经过一番紧急谋划,立即将英宗接出“南宫”,夺取官门,使他在奉天殿(即今太和殿)重登皇帝宝座,这就是“夺门之变”,也称“南官复辟”。英宗重登皇位以后,命郕王仍回西宫去郕王。没过几天,郕王就在深官死去(究竟是病死,还是被害致死,至今还是个谜)。景泰皇帝生前,虽也像其他皇帝一样,在昌平天寿山前的西峰下,选好了自己的陵址,开始了陵墓的修建工程,但因被赶下了皇帝宝座,也被勒令停工,不准使用,只以亲王之礼被埋葬在远离皇陵的北京西郊的金山脚下。直到宪宗朱见深即位,才恢复景泰帝号,将郕王之基扩建为皇陵。清嘉庆年间,再改建陵碑,换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格。这就是明十三陵没有景泰皇帝陵墓的真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