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图片 >> 正文 >> 正文

明十三陵的发掘,一开始选择长陵,为的是永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8/9

明十三陵之陵坐落于昌平天寿山南麓,这里总共葬入了明朝十三位皇帝和二十三位皇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其中,唯一被进行考古发掘的陵墓,只有一座,就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朱翊钧的在位年号为万历,因而他又被后人称作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在他刚登基的十几年,励精图治,全力支持张居正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还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不过在万历十四年的时候,他就开始沉迷于酒色,几乎再也不上朝,所有的政令都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达。他在自己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计划修建自己陵墓,耗时六年,花费了白银八万多两,相当于当时明朝两年的农业税收。

定陵定陵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吴晗,也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最早提出了对十三陵的进行发掘。因为考虑到没有足够的技术保证文物不被破坏,当时也有很多学者专家提出反对的意见。不过最后经过上级领导的批示,考古发掘工作还是开展起来了。

万历皇帝

年春天,考古人员正式开始对十三陵进行探测。专家们一开始把目标放在了长陵,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墓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而且地面建筑最为完整。之所以想要发掘长陵,是由于当时的很多学者怀疑在长陵中可能会有《永乐大典》正本陪葬。朱棣在位年间年号永乐,在此年间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余中,文学价值极高。不过后来被大多损毁,如今并没有发现有完整的副本存世。

永乐大典

虽然考古人员很想发掘长陵,但长陵的陵园规模太过宏大,专家们花费很长时间都没能找到入口。再三考虑下,考古人员又将目光转移到万历皇帝的定陵。年5月,考古人员在定陵的宝城发掘了第一条隧道,在挖到一米深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宝城内侧墙壁的石条上刻有“隧道门”3个字。又经过十几天的继续发掘,后在城墙下方发下了一个券门,并在探沟两侧发现了一条用砖砌成的隧道。为了减轻工作量,考古人员又在一侧打开另一条探沟。几天后,一个民工发现了一个石块,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强前皮十六长,深三丈五尺”。金刚墙即地宫中的墓墙,用质量很重的青砖砌成,可以达到防盗的目的。金刚墙的位置所在,就代表了地宫具体的位置,知道了具体的方向,找到地宫的入口只是时间问题,这让当时的考古人员十分激动。

定陵的发掘过程

直到年5月,考古队终于发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并在墙壁上发现一个梯形的探沟,这可能就是当年葬入万历皇帝的地宫的入口。接下来就是怎么进去的问题了,地宫中是否有暗器,没人能下定论。考古专家赵信回忆说:“当时的天气并不太好,阴云密布。民工们怀疑是不是万历皇帝显灵。大家都比害怕”。最后决定由考古专家庞中威先下去,他身上绑了一条麻绳,第一个下到了地宫里,里面一片漆黑。他回忆说:“当时心里十分害怕,下去以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异样,才舒了一口气。”接着又有几个考古人员跳了下去。他们慢慢地向前摸索,发现了墓门。墓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重量接近四吨。里面有一个顶门石,抵住墓门,不能打开。专家们用铁丝套上顶门石,用木棍向里面推,最终打开石门。进入墓室,考古人员发现墓室全部由巨大条石砌成,沿着纵轴线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后殿放着三个棺椁,正是史书中记载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椁。

孝靖皇后

经过精心的准备后,考古人员对万历皇帝棺椁内的文物进行清理。陪葬物相当丰厚,一直清理到11层,才发现万历皇帝的尸体。考古专家李树兴回忆:“棺椁里面凹凸不平,万历皇帝身上上面盖着一层金被;脚上还有一些丝织品。”紧接着,地宫中的文物全部被清理出来,总计有文物多件,这还不包括由金丝楠木制成、本身就价值连城棺椁。除了少量的祭祀物品,大多都是万历皇帝平日里常用的器物。其中,李树兴回忆说,当时万历皇帝的一件龙袍,打开时还能看到精美绝伦的纹饰,不过因为接触外界空气瞬间被碳化,残破不堪。这也是后国家禁止对帝陵发掘的原因,在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时,不发掘就是对遗迹最好的保护。

二龙戏珠碗黑纱翼善冠万历皇帝金冠镶宝玉花金钗碳化的龙袍皇后的凤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