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昌平区有做极具魅力的高山——万寿山,它不仅风光秀丽、雄伟壮观,而且在其南麓端坐着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雄伟之势愈加凸显。这座皇家御用的陵园,是明朝迁都北京后所建,永乐皇帝朱棣亲自选址,“万寿山”这个名字就是他所赐。
十三陵中唯一被打开的陵墓
明朝距离现在并不遥远,只不过三四百年的时间,在农村,很多家族的家谱中都能看到明代祖宗的名字。因此十三陵的保存相对完整,但由于其规模宏大(陵园面积比当时的北京城还要大),且出于对皇陵的保护,考古学家只发掘了其中一个皇帝的陵墓——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
当初选择打开哪一个陵墓时,第一选择是朱棣的长陵,但是因为其规模最为宏大,保存也最为完整,考古价值肯定最大,但是考古学家经过对长陵地宫的长时间考察后,发现这个工程太过复杂,于是改为规模相对较小、营造时间较晚的定陵。
定陵地宫吸人眼球,堪比小型故宫
定陵是万历十二年(年)开始建造,前后历时6年,耗银万两,于万历十八年竣工。此时的万历皇帝刚刚28岁,不知道为啥要把坟墓先建好,不过这没有折他的寿,直到30年后的年,陵墓才正式启用。
定陵地宫采取中轴线的建筑布局,从前向后依次分布着前殿、中殿、后殿,在中轴线的两侧排列着连个配殿。另外,地宫中还有7座可以自由开闭的大型汉白玉石门,石门的重量达到了4吨之重。
前殿像是进入地宫的一个大门厅,及其宏伟,刚发掘时地面上铺满了木板,是万历皇帝入葬时避免棺椁经过时压破地面所用。
中殿是用来陈列祭器的地方,里面摆放着三个汉白玉座椅,座椅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每个座椅面前放置着一套祭祀用的黄色琉璃瓶和青花大瓷缸,瓷缸里装满了长明灯的灯油。
后殿就是皇帝死后的寝宫,万历皇帝的棺椁就放在这里,同时还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和孝靖的棺椁。在棺椁的旁边放置着26个红漆木的大箱子,里边装满了陪葬品。
两侧的配殿,有甬道和主殿相连,是用来放置皇帝妃子棺椁的地方,但是不知为何这里空空如也,显然没有妃子死后真正的放到这里。
这种中轴线的布置,各个殿的作用,和故宫的整体建设基本是一个思路,俨然一个小型的故宫。
颠覆三观的发现,眼花缭乱的陪葬品
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因为年代久远,只剩下干枯的骨架,他被平放在一条金色棉被上,棉被的两侧向内卷起把他盖住。考古学家,经过科学分析,并量测了万历皇帝从头顶到脚底的长度,得出的结论打破我们的认知:万历皇帝上身驼背,生前身高1.64米。这俨然不是我们印象中皇帝应有的高富帅形象,而且差的还有点远。
地宫中的陪葬品有多件,大部分都是皇帝和两位皇后生前所用的器物,有些是及其贵重的。有一件针织的衮服,专家估计这么一件衣服需要一个熟练的工匠花费10年的时间。最为昂贵的还属皇帝的金冠,和两位皇后的凤冠。这顶金冠用根细如发丝的金线编织而成,顶部两条精美的金龙。两位皇后各有两顶凤冠,其中的设计、金龙、珍珠琳琅满目,让人觉得只要带上这顶凤冠,母仪天下的样子就立马出来了。
十三陵这个地方确实值得我们一去,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莫过于此。博古才能知今,回味一下过去,在看看当前,我们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人生体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