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图片 >> 正文 >> 正文

我的军旅生涯之八校外辅导为孩子们的成长出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2/9

队在南口乡北太平庄村驻扎期间,我还承担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在村里的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

这项工作开始是由三班的战友李聪林担任的。他是从新疆乌鲁木齐市铁路局入伍的,我们是一批兵。由于他会识谱唱歌,所以担任了连里的教歌员。一次学校老师找到连队,希望能有个战士帮着他们去给孩子们搞点文化生活,教个歌什么的,连里就让李聪林去了。李聪林除了正常工作以外,还为连队养着一群兔子,加上业余时间还要自己练歌,给大家教歌。一段时间后,李聪林觉得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便提出再找个人跟他一块担任校外辅导员。这样,连里就派我与李聪林一道负责校外辅导工作。

小学校就在连队的对面,相距四、五百米。一共也就两排教室,没有几个班的学生,老师也不多,大概是三、四个吧。学校属南口中心小学,在这里只有低年级的学生,再大点的孩子上高年级的,就要去南口镇的中心小学上学。我们主要负责由马老师担任班主任的那个班,这个班在学校里是最高年级了,是三年级的。马老师住在七间房村,另外还有郝老师,他就住在本村。还有一个老师家在山里,据说很远的,在那个时候,他回家一趟,骑自行车得用一半天的时间,所以他是住学校的。

我们平常的辅导工作主要是在业余时间,由于老师少,学生的一些晚自习等以前主要靠班干部组织监督,现在我们两人就去帮着马老师去查看一下晚自习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帮着学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以李聪林教歌为主,我则为学校编写了一些黑板报材料和诗歌朗诵词。如配合当时孩子们正在学习的课文《刘文学》而写了《长大为国做贡献》、《象刘文学那样战斗》以及《红领巾为什么这样鲜艳》等诗歌。

有时也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记得有一次是去八达岭长城,因为学生们都比较小,怕出现不安全的事儿,所以马老师也要求李聪林和我都去,帮着他一路上照顾一下孩子们。那天,我们与马老师一道带孩子们去了八达岭长城,难得出来的孩子们玩得很高兴,这期间有一个小男孩,好象叫郝志军,因为累了流了鼻血,把我吓得够呛,用了各种办法给他止血。可看马老师那样,似乎并不着急。后来才知道,那孩子有习惯性流鼻血的毛病,一累了,一生气,就会流鼻血。

还有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下午回来前,马老师说请我们吃饭,找了半天饭馆,他都不满意,最后找到一个清真饺子馆,他才同意。我们这才知道,原来马老师是回族。

在担任校外辅导员期间最有成就感的,要算是参加南口中心校的文艺汇演活动了。为了这次活动,马老师和我们俩想了很久,究竟上个什么节目呢?一般的唱歌、跳舞,不新颖,也不吸引人。于是,我自告奋勇编个节目,马老师很高兴,可我却为难了。一时兴起争来了,可真编写起来可就难了。从来没有写过这方面的东西,回到连队,钻进兔子房,抓耳挠腮了好几天,也没有想出编什么。找了些儿童读物看,受了些启发,于是就编写了一个儿童剧《小金鸡》,还写了一个快板词《刘文学》,让马老师看了以后,认为还行。

快板书《刘文学》就是将刘文学的事迹用快板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孩子们以群口快板的形式演出。而《小金鸡》则是以一群小鸡到农田里除虫害,与小燕子一道去捉虫子,并同黄鼠狼斗智斗勇,最后战胜黄鼠狼为故事情节。这样我又当上了导演,刘久琴、郝素梅、郝美丽、郝玉梅等几个孩子扮演小鸡,李丽芳长得小巧玲珑,正好扮小燕子,郝源清、郝志军等几个男孩子扮演黄鼠狼。当时也没有什么道具,小鸡、小燕子不好扮,我只好给每人用纸壳子做一个小鸡、小燕子的模型,戴在头顶上,就算是小鸡、小燕子了。男孩子演的是黄鼠狼,也只是穿一身黑衣服,就算扮上了。不管怎么样吧,反正是排下来了。

到了正式参加汇演的那天,我们早早地就赶往南口镇。那时候没有汽车,交通不方便,大家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的。正式演出开始了,几个学生的表演自然很青涩,而且那时的设备也很差,根本谈不上什么音响效果,孩子们在台上又唱又跳、说快板,下面的师生们听不清楚。但由于与其他学校不同,是自编自演的节目,师生们以前没有看过,觉得很新鲜,多少还引起了轰动。

有一次我在收拾我的旧物件时,竟然找到了当时创作的手稿,虽然算不上什么佳作,但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很珍贵的。

忘了那次演出最后没得个奖,但只记得马老师当时很兴奋,说是中心学校的领导表扬了他。演出结束回来前,他提议一块合个影,于是我们与参加演出的部分孩子一起在南口照相馆拍了张师生合影,可由于当时马老师带了自己的孩子,加上摄影师的调摆也不新潮,所以那张照片怎么看怎么象家庭合影。

从那以后,孩子们很喜欢我们两个辅导员,互相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系。李聪林复员回新疆后,我也因工作调来调去,与老师和孩子们的联系逐渐就中断了。

多少年以后,我终于又与孩子们建立了联系,并在昌平见过几次面。孩子们已不是孩子了,也都长大了,都成了孩子的爸、孩子的妈了,现在有的都要当爷爷、奶奶了。第一次在昌平会面,是我到昌平十三陵水库旁的一个地方开会,联系好了当晚聚了一次,那次有郝素梅、刘久琴、郝美丽、郝源清几个人。听他们说,前面说过爱流鼻血的郝志军,已英年早逝。那个叫李丽芳的孩子父母在东北,据说曾经回过北太平庄,但再也没有见过面。谁知那次见面后不久,郝源清竟然也去世了。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自那以后,我们还聚会了几次,相约着一块去百里画廊、北京鳌山自然风景区等去游玩过。只是几次都没有联系上马老师,等以后有机会定要看看他。

年,李聪林来北京参加修理连战友聚会后,我们特意到昌平与几位学生聚会,这已经是近三十八年后的重逢了。

人生有许多回忆,人生有许多情谊,常记起、且珍惜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