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定陵里面有两个皇后。其中之一就是苦难的孝婧皇后。
一,孝端显皇后王氏,名喜姐,长得非常漂亮,被纳入选后范围。
万历五年()正月,仁圣皇太后陈氏和慈圣皇太后李氏下诏礼部为明神宗朱翊钧选后举行选秀。王喜姐入选。万历六年正月,年仅十三岁的王喜姐与朱翊钧正式举行大婚仪式,被册立为皇后。
王喜姐婚后第四年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以后在她怀孕后屡次流产,终未能再次生育。后来,在“争国本”事件中的万历二十一年(),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此子就是朱常洛)为太子的请求。直到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才下诏正式册封皇长子为太子,并把之前拒绝的原因解释为皇长子身体孱弱和王喜姐年少又曾屡次流产,是以推迟册封稍微等待嫡子出生。
说明皇帝希望皇后生嫡子以为太子,皇帝在乎王喜姐皇后的。
二,王喜姐成为皇后后,行事端谨,大度懂礼节,有慈悲心,深得朝廷后宫尊敬。
她孝侍婆母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得其欢心;明光宗为太子的时候,好几次遇到危机,王皇后多次保护了他;郑贵妃专宠,皇后不计较。
王喜姐在皇后生涯中时时节省后宫的开支用来赈饥荒和给士兵发军饷,多次保护了正直的大臣。
万历二十四年,李敬妃(后追封为李皇贵妃)在生下皇七子后不久去世。于是明神宗把她所生的皇六子朱常润与皇七子朱常瀛交予王喜姐抚养,两子皆顺利长大,封为惠王和桂王。
万历四十八年(年)四月,当时与明神宗同食同休起居的王喜姐因常年辛劳服药无效后,在57岁时崩逝,谥号孝端皇后。
王皇后自立后起正位中宫四十二年(——),以慈孝闻名于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
王皇后死后,明神宗十分悲伤,五天后病倒,于同年七月去世。明光宗即位,上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明光宗在位月余暴崩,还没有来不及完善此事。直到明熹宗即位后,才有时间上册宝,合葬明神宗定陵,神主祔庙。
三,孝婧皇太后,姓王,被皇帝始乱终弃。
孝靖皇后王氏,明朝宣府都司左卫人(原属河北宣化,现属河北张家口怀安县)。王氏生于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寅时。万历初年,朝廷为明神宗皇帝大婚,在民间大范围选美,13岁的王氏顺利通过前几关选美入宫,没能进入前三名。选美前三名中的王喜姐被钦定为皇后,另两位为皇妃。一部分条件较为出色者则留宫成为宫女。王氏于万历六年二月初二日(年)分配到慈宁宫,侍奉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孝定太后)。
三年后,16岁的王宫女偶然被皇帝遇见,皇帝见她亭亭玉立,就"私幸之",王宫女因此怀了身孕。后因身形变化被李太后看破。李太后召问神宗,神宗最初想赖账。
李太后命人拿来《起居注》,对照当时日期,神宗只好勉强承认了。李太后安慰他说:
“我老了,还没有孙子,如果生个男孩,也算祖宗社稷之福。是谁生的,不必计较,你可以加封她”。
王宫女因此进封为恭妃。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年),王恭妃生了个男孩,这就是神宗的庶长子朱常洛。
王恭妃先后生一子一女,实际却并不受宠,最受宠的是九嫔之一的郑淑嫔。万历十四年(年)正月,郑氏生皇三子朱常洵,神宗进封郑氏为皇贵妃。按照中国封建时代一贯的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后没有生育嫡子的情况下,应立庶出的长子做皇太子,神宗自己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轻松获得皇位的。王恭妃生的朱常洛是庶长子,自然也应是皇太子。群臣和李太后都支持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神宗不喜欢王氏母子,郑贵妃又总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因此立太子的问题上卡住了。
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大案迭起,政治斗争暗流汹涌。“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受损了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梃杖。
四,李太后保护长孙子,一言击中儿子的要害,皇帝不得已而为之,立了太子。
李太后得知朝廷上下舆论纷纷,不得已亲自出面干预,质问神宗为什么还不立朱常洛为太子。明神宗狡辩道:“他是宫女生的,母亲出身低贱。”太后听罢此言,又怒又心酸,指着儿子大骂道:“你也是宫女生的!”神宗这才想起自己的亲娘原本也是宫女,且是泥瓦匠之女,论出身,比王恭妃可是低贱更多了。若朱常洛因是宫女生的没资格当太子,那么自己这个皇帝首先就得引咎辞职。神宗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才立朱常洛为太子。
在这15年中,王恭妃母子因受到神宗的厌恶冷落,又被盛宠的郑贵妃视为眼中钉,饱受屈辱,各方面待遇极差。比如郑贵妃提到王恭妃时,总是称其为“老妈妈”。太子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二月(年),神宗才在大臣们一再的请求下允许已经13岁的皇长子读书,而且没过多久就长期辍读,险些让他成为文盲。
但是,宫中还是有人照顾她们母子。这一切,《先拨志始》以一句话概括为:“光庙诞生,一应恩礼俱从薄"。说明皇帝对他们寡毒。而朱常洛赖嫡母皇后王喜姐、祖母孝定太后李氏的多方关照调护,终得以平安长大成人。
万历三十四年,朱常洛的妾侍王氏生下皇长孙朱由校(日后的明熹宗),太子有了儿子、神宗有了孙子,而且朝臣们多年来的谏言力争,民间也议论纷纭,神宗才借着给母亲加徽号的机会,顺便将王氏晋封为贵妃、皇贵妃。成为皇贵妃,听起来位极尊贵,她凄惨的日子并没有什么改变,始终受着迫害,一直被幽禁着,在她身患重病时,神宗也没有去看望过她。
五,入葬:后事多难,命途夺艰。
万历三十九年九月九月十三日,王贵妃病危。朱常洛请旨见母亲一面,神宗同意了。但是当太子心急火燎赶到母亲居所时,景阳宫依然深锁不开。太子无奈,只得找太监拿来钥匙,破锁而入。临终时,王氏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可惜早已双目失明。她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衣服,百感交集,凄然泪下:“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我死而无恨!”。母子俩抱头痛哭,太子的侍从们也纷纷落泪,大伙哭的头都抬不起来。王氏在深宫中苦熬了近30年,却始终没有盼到出头之日,含恨离开了人间。
王氏生前受到百般摧残,后事也不顺当。神宗对她择地安葬之事,是极为刻薄的,依照他的本意,草草埋葬了事。但大臣们不服。
首辅沈一贯、大学士叶向高数次上折,言儿子是太子,葬礼应当按明世宗皇贵妃王氏(庄敬太子生母)的规格办理。明神宗却欲按明世宗皇贵妃沈氏(未生育子女)的规格办理,一再拖延。最后还是按前朝未生育子女的沈皇贵妃的礼仪办理了。当时正值八月,天气炎热,棺椁又经十个月的停放,尸体早已腐烂不堪。
王氏葬在明十三陵陵区内东井左侧的平冈地,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神宗不派人守坟,也不拨给守坟的费用。
直到万历四十三年五月,轰动朝野、企图打杀太子的“梃击案”爆发,凶手张差供出自己是受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指使的,还牵扯上邪教红封教。舆论激愤,时人皆怀疑是郑贵妃及其兄弟主使谋杀太子。太子的处境受到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