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图片 >> 正文 >> 正文

郭沫若和明朝到底有啥仇,为何老想着刨朱家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6/6
北京扁平疣医院哪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127/8629850.html
引言

《傅子·矫违》中,傅玄曾说到:“唯圣人无私欲,贤者能去私欲也。”古代贤者们也承认人有私心,但主张应当通过自省去除私心。早在《汉书·杜业传》中,就批判过丞相方进“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的行为,由此诞生了成语“假公济私”。

的确,只有圣人能够毫无私心。纵观历史,有许多颇有贤名之人,难免在一些事情上马失前蹄,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达成个人私心。郭沫若就是典型一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坚持挖掘明朝皇陵,虽有所收获,却也导致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细查他的家谱,坚持挖明皇陵背后,不乏他个人私心。

▲郭沫若照片

0

年0月,国务院办公室,在场考古学家、历史专家为一份请示报告争论不休。关于是否同意这份《关于继续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双方展开激烈论争,双方各有说辞,谁也不愿退让一步。此时,其中最有声望的郭沫若表明立场:一定要挖下去。争论虽然平息,但反对派并没有就此服气。

郭沫若,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旗手,曾参加武昌起义并加入我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位。在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上作出巨大贡献,文学上也颇有成就。

▲郭沫若旧照

02

事实上,以当年中国的考古条件,随便挖掘皇陵,很容易对文物造成破坏。这一点,在场专家们心中都有数。主张继续挖掘的专家也退了一步,放弃难度较大的明长陵,改为挖掘明定陵,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发掘明定陵过程中,光是寻找地宫入口就花了一年多时间,期间虽有多名历史学家再三劝阻,郭沫若始终坚持己见。

年9月6日,《新华日报》报道,郭沫若团队成功发掘明定陵。资料显示,当年定陵内共出土珍贵文物多件,明神宗棺椁内更有大量奇珍异宝,大多堪称精美绝伦。出土文物中,以帝后金冠、皇帝龙袍和皇后的百子衣最为珍贵。

▲明定陵凤冠

然而,当年考古条件不成熟,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地宫发掘后,由于空气涌入,地宫中与世隔绝数百年的书画、丝绸等文物大多氧化、碳化,灰飞烟灭,甚至没能留下影像资料。更令人气愤的是,打开棺椁后,帝后尸体直接被丢在一旁无人关心。后来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尸骨棺椁甚至被毁,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此事堪称中国考古史上“污点”。

03

事件迅速发酵,引起国内外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