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动打开的皇陵
年5月7日,在郭沫若的组织下,一支中国考古队入驻定陵,正式开始挖掘定陵。
这次挖掘是中国考古队唯一一次主动打开皇帝陵宫,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从入驻定陵开始,考古队找到了入口,却找不到陵宫的大门。直到有个农民从土里挖出一块奇怪的小石碑,这才终于打开了陵宫的大门。
在挖掘中,考古队收获了3千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一顶纯金打造的皇帝冠冕,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成谜,至今为止,全国仍然仅此一件。
明明有这么大的收获,却仍有不少人认为这次考古挖掘是考古史上的悲剧。
那么,从考古队确定主动开启皇帝陵宫,到挖掘结束,这期间究竟都经历了什么呢?
又为何有人认为这次考古挖掘会是悲剧呢?
艰难寻到的入口
位于北京的定陵,是明代十三陵之一,是明代万历皇帝明神宗的陵墓。
根据史书记载,万历皇帝从22岁起,就开始为自己修建这座陵墓,用了6年时间才完工,这期间一共耗费了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这座陵墓地上有建筑,地下有玄宫,占地约8万平方米。
这不禁让人遐想,光是陵墓本身就用了这么大手笔,其中又会放了多少珍贵的国宝文物呢?
只是,定陵虽然就在眼前,但考古队却始终没有找到地下玄宫的入口。
他们这次考古挖掘与其他挖掘不同,由于是官方批准挖掘,不能强行挖一个盗洞,否则就有很大的几率会破坏陵墓内的文物,而且这样的举动与野蛮的盗墓贼没什么差别。
考古队希望尽可能地保护定陵的完整性,在保持陵墓及墓内棺椁、古物完好无损的前提下进入玄宫。而想要办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定陵玄宫的入口。
不过自古以来,为了保护陵宫,任何陵宫的入口总是会被最大限度的隐蔽,寻找入口,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支考古队原本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规格比较大的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只是在长陵勘探许久,他们始终毫无线索,于是考古队决定先从一个规制较小的陵墓,比如说献陵入手,积累经验后,再回过头来发掘长陵。
但是即便如此,考古队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来勘探,依然没有找到地宫入口。倒是当他们的目光转移到定陵时,很快便定格在了这里。
当时考古队员们在定陵地上建筑之一的宝城勘探时,突然注意到一处墙砖塌陷下几块的城墙,就在离地高3米左右的地方,在塌陷处出现了一个圆洞,一下就将所有考古人员的目光吸引了。
考古队员很是兴奋,但是因为身边没有梯子,他们便自发地搭起人梯,上到那个圆洞口,进行检查。最上面的考古队员伏在洞口观察良久,发现这个洞口似乎是一个门券的上端,借助外面的阳光,隐约可以分辨出上面砖砌遗留的痕迹。
这下考古队员们更加激动了,十分肯定这就是定陵玄宫的入口,于是考古队就将全部精力转移到了定陵的发掘工作中来。发掘工作可不是一个小工程,考古队担心人手不够,特意从周围的村子里请来了6个村民来帮忙。
在年的5月7日,定陵的发掘工程正式开始。
奇怪的指路石碑
考古队员们便从那处洞口往下挖,在挖了0来天后,考古队挖出了一个宛如弧形、由南向北弯曲伸张的胡同,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即“砖隧道”。
挖了一段时间后,有人发现,在墙里深嵌着的一块石条上写着“隧道门”三个字,再次确定了这就是定陵入口。
他们继续顺着这里往下挖,挖了有十几天的时间后,在所有人面前出现了一个券门。出于安全考虑,考古队没有将此门拆通,而是另外开挖了第二条探沟。只是没想到,这个决定后来竟然让他们花费了许多本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这第二条探沟长30米,宽0米,在挖掘这条探沟期间,有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毫无新的发现。单纯的挖掘探沟工作非常简单,也非常枯燥单调,被雇佣来的农民工原本积极性还很高,但慢慢热情消退,工人们开始变得有些急躁。
还有个别迷信的,一惊一乍,没坚持几天就不再来了。考古队员们好说歹说,终于稳定住了他们的焦躁的情绪,使得挖掘工作得以顺利继续。
有一天,一个农民工在挖土时,突然从土里刨出一块奇怪的小石碑,细细长长,沾满了泥土,上面似乎还写着什么字。
农民工不识字,连忙拿去给考古人员看。考古人员接过来,仔细一看,上面写的是“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一共6个字,意思很简单,是说只要从这块石头所在的地方再往前挖6丈、深3丈5尺,就能找到金刚墙了。所谓的金刚墙,指的就是地下玄宫的幕墙。
根据明代的传统习惯,若是皇帝先死,待到后来皇后死后,还要再挖开陵墓将她葬入其中。为了不破坏原有的陵墓,那时的人就会在陵墓的入口处留下标记,以便进行二次入葬。
这块小石碑起到的就是“指路”的作用。后来人们还将这块小石碑称作是开启定陵玄宫大门的钥匙,将它妥善收藏在定陵博物馆中。
有了这块小石碑的指引,很快考古人员就发现了金刚墙。
没想到金刚墙上的砖已经有些松动了,稍稍用力就能从墙上拔下一块砖。只是在这块砖被拔下后,玄宫中竟然飘出一股黑烟,还有些呛人的腐败木头似的气味,考古人员急忙远离。
在场的考古专家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此前都没有亲自发掘皇陵的经验。而在各种民间传说中,皇陵总是布满了机关暗器,最典型的就是至今还未开启的秦始皇陵。
就算陵宫入口近在眼前,大家也不敢轻举妄动,四下商议了一会儿,最后决定选一个队员进入看看。这个人要胆大心细又年轻力壮,有应对突然情况的经验,而且还要跑得快。
这份重任就落在了庞中威肩上。考古队给他做了万全的保护措施,戴上了防毒面具,还在腰上绑了一根长绳,就拽在其他考古队员们手中。
怀着对皇陵内部的好奇心,庞中威用手电筒照着路,弯着腰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靠近了大门。
早黑暗中,他并不能看清楚地上都有什么,但是一脚踩上去,却听到了“嚓嚓”的声响,他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古代为了将沉重的棺木安然运送到陵宫中,便想了个办法,先在宫道上铺上一层圆木,将棺木放在上面,以滚动的方式进行运输。如今圆木早已腐朽破败,所以才会出现“嚓嚓”声响,以及腐败木头的味道。
地下玄宫之内
确认了地下玄宫暂时没有危险后,考古人员这才继续向前探索。
很快,一扇汉白玉大门就此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它竟是用整块汉白玉石雕刻出来,雕刻了8枚乳状门钉,还有两只造型精
致的白玉石狮,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它丝毫没有腐朽的迹象。
因为门后有“自来石”堵门,考古队员只得模仿盗墓贼的方法,制作了特殊的拐钉钥匙,从门缝中将门内的“自来石”推开,这才顺利开启了大门。
门后,整个陵宫庄严肃穆,静悄悄的,借助手电筒的光,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腐朽的原木,以及因为年代久远而剥落的石材和白灰,但至少陵宫的墙体还保存完好。
在玄宫的中殿,考古队员们发现了3口绘着龙图案的万年油缸,这本是制作长明灯的载体,但是长明灯早就熄灭了。
除了油缸,这里还有若干珍贵的陪葬品,地面是用方形的金砖平铺出来的,殿中还摆放了3个汉白玉雕刻成的宝座,应该是属于墓主人的。
在中殿后面,就是存放在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棺椁的后殿。这是玄宫内最主要的建筑,比其他殿堂都要高大宽敞。整个后殿都是石结构,地面到后殿顶端足有9.5米,地面平铺着花斑石,每一块都显得十分平滑整齐。
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棺椁就安置在后殿宝座上,中间是万历皇帝,北边是孝端皇后,南侧是孝靖皇后。
3口棺椁都是上好的金丝楠木制作的,但是多年的时间让它们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其中由于孝靖皇后是后来迁葬过来了的,腐蚀格外严重。
整个玄宫的陪葬品主要集中在后殿,原本安置在一些木质的支架上,由于木支架都腐蚀得差不多了,这些珍贵的国宝文物毫无保护措施的散落在地上,有许许多多的瓷器和金银玉器。
经过考古队员们清点,这里的陪葬品竟然超过了件。在所有的陪葬品中,最珍贵的有两件。其中一件是属于万历皇帝的纯金皇冠。
该皇冠通高约24厘米冠高约5厘米,重量达到了0.83千克,是由58根直径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成的,还焊接了8片龙鳞,上有二龙戏珠,姿态生动,用一句“巧夺天工”都不足以形容它让人震撼的工艺。
直到今日,类似的皇帝金冠,全国仅此一件,制作工艺还未被破解。
另一件则是属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是以漆竹做的帽胎,又以丝帛做了面料,上面前有9条金龙以及8只金凤,后面还有另外一只金凤,衔珠坠玉,能够随着佩戴者颤颤而动,还镶嵌着上百颗红蓝宝石,以及5千多颗珍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异常精美,世所罕见。
虽然有如此丰富的收获,但是后人再提起这次考古时,却叹息不已,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次考古挖掘是考古史上的悲剧。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技术还不够先进,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也有所欠缺。
陵墓中出土了很多珍贵的丝织衣物,就因为没有得到恰当的保护,直接暴露在涌入的空气中,迅速发生氧化,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得知这样的消息后,当时国内考古和文物方面的两位专家夏鼐(nài)和郑振铎痛心疾首,连忙上书国务院,请求制止继续发掘。周总理很快批转了这份报告,也保护诸多文物免遭劫难。
不过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定陵的发掘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明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为帝王葬制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这一点还是需要肯定的。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