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中国科幻电影,该走到第二步了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8/30

距离《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映过去两年半有余,内地终于迎来了又一部重磅的科幻电影大片《独行月球》,科幻电影元年虽然没能到来,但中国科幻电影的启航不能在延误了。

就在几天前,中国将23吨(发射重量)的问天号送入预定轨道并交汇对接成功,比起年东方红一号的千克(卫星质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般的飞跃,今时今日中国内地观众已经了拥有了足够强的信心去迎接更多的科幻大片。

和中国其他类型电影一样,内地在科幻电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坚持一直是没有停歇,但最终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或许只有《流浪地球》了,所有人都在期待已经拥有一定产业基础和重工业能力的中国电影会像打造主旋律战争大片一样去营造更多的《流浪地球》。

从《战狼》到《战狼2》《红海行动》《 》,主旋律战争大片已经在中国扎稳了脚根,那么中国科幻电影的下一步何去何从呢?

01

提高科幻观众的涵养,

打破壁垒和门槛

相对比起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虽然在对民众的科普方面同样下了大力气,但总体上大部分群众的科学涵养仍旧不高,同时在教育方面内地最被看重的高考中极少会出现科幻的元素,这也是使得科幻题材和科幻文学作品更多会被视为课外读物和畅销书。

情报君和很多影迷一样,大家或许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家里可能都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这样的科普的读物,但遗憾的是,或许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们很难将这些科普读物彻底读完并消化理解下去。

当然近二十年民众对于科学、科普读物的热情在一点点增加,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科普读物、科幻作品也快速的进入到中国内地,一部分作品的影视化速度也很快,同时也促成了书刊出版和电影发行双循环的高效系统。

只不过内地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够充分,刘慈欣的《三体》首次刊印出版已经是遥远的年1月,彼时甚至连《阿凡达》都没有上映,不过经典科幻作品影视化对于像欧美发达国家也是难题,毕竟大部分科幻书籍中的一些概念太过超前,很难用同期的电影工业去解决。

▲《沙丘》年中国上映

去年内地的上映的《沙丘》的原著小说早在年便出版,此时人类甚至还没有登上月球。足够长的时间和曾经一次不那么成功的尝试后,这部《沙丘》才能在其根基和土壤更深的欧美地区获得成功。

但中国内地对于此类有较高门槛的科幻电影和科幻作品向来不太感冒,包括前几年上映的一些 硬核科幻影片《湮灭》《降临》都水土不服,或许大部分观众仍旧会把科幻电影视为一种娱乐至上的爆米花影片。

其实更容易被大家推崇的硬核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从逻辑和严谨性上并不比《降临》和《湮灭》更好,但对于普遍科学涵养较低的中国内地观众,《星际穿越》还是用更通俗的故事和更震撼的视效来刺激大家。

好在于内地对于科学和科幻的重视程度在一步步的提高,本次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的游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民众对于科学航天科幻的兴趣也在一步步的提高,过往横亘在观众和一些硬核科幻电影之间的壁垒也会一点点的消除,这也会给更多内地科幻电影带来新的机遇。

02

中国科幻讲中国故事,

从人到神再到人

大体我们会把《珊瑚岛上的死光》定义为 部科幻电影,另外像《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影片也是中国早期比较重要的科幻影片,当然类似《错位》《凶宅美人头》《合成人》等更偏向“邪典电影“的模式。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年中国上映

但《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年拍摄)或许才是新中国的 部科幻电影,不过该片更多是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想象,同时包括解放前的《六十年后的上海滩》(年上映,已失传)等一部分影片。

从早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就已经不难发现与欧美科幻电影的区别,早就有学者和专家指出,大部分的欧美科幻电影(也包括文艺作品)更多基于西方国家长久以来的殖民文化和宗教理念,同时也裹挟了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和莎翁文学体系。

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关怀及传承是独特的,中华有自己的神话系统、有自己的远古传说。但我们没有殖民思维,甚至像郑和、玄奘和鉴真和尚等出游海外,他们的目的和欧美列强都有很大的不同。

不过中国电影在近十余年所取得的成功恰好是借鉴了欧美电影发达国家中能够利于我们的一部分,核心故事和核心思想仍旧是讲好当下的中国故事,即便像一些主旋律战争大片,它们对于过往岁月的铭记,也是为了更好让我们当下民众珍惜得之不易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被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震撼和压制,我们对于内地的科幻电影往往会有一种更卑微和不自信的心理,即便来面对像票房和口碑都成功的《流浪地球》(也包括的《疯狂的外星人》)也都不太满意。

不过仔细回想一下,《流浪地球》中刘培强冲向木星的那一刻,多少有中国传统神话“夸父逐日”的意味和色彩。更倾向于导演个人风格的《疯狂的外星人》(改编刘慈欣《乡村教师》)则体现出中国人对待天地人(或外国人和外来物种)独有的智慧和幽默,这一点是和西方科幻完全不同的层面以及表达方式。

如果说复联的十年塑造了一个个从人到神的超级英雄,那么我们中国科幻则同样需要打造一个个科幻英雄,这种英雄或许也是从人到神,但这种还是需要回到人的本性,这可能也是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的一次全新展现。

其实不难看出,像一些好莱坞现在的漫改科幻电影更类似我们的神魔小说改编成的玄幻电影,如果能够把一部分神话小说的内核转换为科幻电影的蓝本,这些故事则更具有中国色彩,同时也更符合中国的口味,只不过科幻电影有一个需要迫切走出的诉求,能否在讲中国故事的同时,更好的融入到地球大家庭才是关键。

03

更产业和商业的思维方式,

寻求电影工业平衡的落脚点

或许因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庞大和我们对于现阶段电影产业的乐观和高估,当出现《流浪地球》这样的高光科幻电影之后,中国电影产业上上下下(也包括影迷)都会觉得好的科幻电影会如雨后春笋一样野蛮生长。

其实在内地电影逐步发展后,中国香港地区也通过多种方式和地区联手打造一些科幻电影,或者是基于当年周星驰在《百变星君》和《长江七号》所取得的成功,一部分抄袭和拷贝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应运而生。

这部分科幻电影在当年也是饱受诟病,但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出现让内地更清楚的认识到,做自己的科幻电影、做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才是最重要的。

▲影片《》截图

-年上映的《》和《阿凡达》等超级科幻大片让中国内地清晰且明确的看到科幻电影在内地巨大的票房号召力,而且通过《》(包括后续的《地心引力》《火星救援》)也标致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要通过高科技和太空科技来迎接世界怀抱。

这些科幻电影的打造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完整的产业链做支撑,成熟的产业系统和重工业加持成为这些影片的成功的基石,这一点在我们后来的《流浪地球》上体现最为明显。

对比《流浪地球》的高规格工业化系统,影片在演员的遴选方面也更多倾向选择成熟和具有号召力的演员,甚至把客串出演的吴京直接变成了主演,对于投资巨大的科幻电影,使用票房有保障的低风险演员是非常必要的。

像被广大影迷推崇的诺兰两部最 的科幻电影《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基本用了较为固定的班底,两部影片的男女主角也都是非常成熟成年男女明星,这里同样也是出于科幻片本身的前期的观众更多会是中青年的男性偏重的观众,在这种影片中使用占比太高的小鲜肉会有违和感。

当然国内近几年在制作投资较大的影片时,会惯性思维的去使用一些流量明星,毕竟从投资人和出品方方面来看,眼见的流量所能带来的数据是比较直观的,只不过这一条或许在工业化程度更高、商业回报诉求更明显的科幻片方面行不通,毕竟科幻电影中所需要其他方方面面的加持更多一些,希望仅靠明星一张脸来解决问题远远不够。

当然了,仅仅把重工业和视觉 等同于科幻电影是不足的,一些概念不错的软科幻、一些工业化程度不太高的网大科幻电影,他们的进步也会一点点的将潜在在科幻电影观众一步步的唤醒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