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它死后葬入了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定陵的营建时间是在万历十二年到万历十八年期间,为时六年,在明朝帝王陵中其规格都是极高的,只有明成祖的长陵和明世宗的永陵能与之媲美。
明定陵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各类器物共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等物品。
其地下宫殿在地下27米的地方,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它多由青石砌成,面积达平方米。地宫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分为正殿、配殿和前殿。中殿放着祭器,三个汉白玉座前面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后殿中,三具棺木放在棺床上,旁边是26个装满陪葬品的红漆木箱。
然而,那个时候的考古人员,谁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行为将会给定陵带来多大的灾难。
其实,早在郭沫若等学者计划发掘长陵的时候,当时被誉为“考古所第一掘手”的白万玉由于担心技术不过关而不同意这项发掘工作。身为明史专家的吴晗也有了压力,考虑到埋藏文物的价值,他也采取了谨慎态度。最终,他们决定先发掘其他的陵墓。
在这时,考古人员发现定陵南侧的墙皮有塌陷现象,内有砖砌卷门的迹象。原来,棺椁入葬以后,人们重新用封土把墙砌上,长时间之后有些塌陷,所以上面露了出来,看上去像是有个洞。这个消息传到吴晗那里,他立刻联系郭沫若等人,准备开始挖掘定陵。
随着万历皇帝的地宫被打开,众多精美的随葬品也终于于世人见面。在这当中,有多件丝织衣物、匹布料,其余金线、孔雀羽线、织锦装花都异常精美。
然而,这些宝贵的丝织品离开地宫相对恒定的环境,暴露在人们面前,温度、湿度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文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尤其那些脆弱的、却价值极高的木制品、纸张和丝织品,很快就变形褪色。如今,在定陵博物馆里,陈放的绝大多数文物只是当年出土文物的复制品。
然而,文物保存条件糟糕还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年后,政治运动接憧而至,年8月,去世将近年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被冠以“地主阶级总头子”的帽子,红卫兵将他们早已腐朽的尸骨焚烧于定陵陵门之外。
当年发掘、保护他们的人也受到了“牵连”,继续发掘长陵的计划也没有实施,直到年,这座唯一被发掘的明朝皇帝陵墓的文物的整理工作才重新提上日程,于是,在定陵发掘二十年后,它的考古报告才正式开始撰写。
也正是有了定陵的惨痛教训,才有了“帝王陵寝一律不得发掘”的规定,万历皇帝一生浑浑噩噩,这也算是给后人做了一点点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