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年),距今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试图摧毁它的,除了无情的时光,还有数次的劫难。然而幸运的是,今天这座中国唯一的历代帝王庙,仍坚强地伫立在人们面前——究竟是谁造就了它今天的模样?又是谁让它得以生存至今?一座历代帝王庙,展露明清两朝皇帝的心声。
元帝忽必烈在北京历代帝王庙的享祀地位,为何被明嘉靖皇帝撤走了?
忽必烈是元朝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不久,朱元璋于国都南京(金陵)创建历代帝王庙,他将忽必烈的塑像供奉在庙内。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在元朝都城北京专门建立元世祖祠,崇祀忽必烈。配祀忽必烈的有穆呼哩等5位元朝重臣。朱元璋这个举措,使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体系基本具备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在当时元明交替、汉蒙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确是难能可贵的。
进入明嘉靖年间,嘉靖帝在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之初,元世祖仍在享祀帝王之列没有变动,但15年后,嘉靖帝一反常制,断然撤销了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名臣的神牌,停止了对他们的供奉祭祀,其原因据专家分析似跟当时汉蒙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有关。
虽说明朝灭了元朝,但蒙古贵族仍时时进犯明朝。明成祖之所以要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为了镇守北部疆土,加强对蒙军的防御。到了嘉靖帝称朝时,蒙古鞑靼军队兵临北京城下,发生过“庚戌之变”。当年的嘉靖皇帝没有能抓住这一避免战争、摆脱边患困境的时机,却多次拒绝蒙古鞑靼提出的双方进行贸易往来的要求,拒绝了本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的停战条件。明王朝每一次的拒绝,带来的后果便是蒙古军队更大规模地进犯、屠杀和掠夺,使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正是这种民族冲击日趋尖锐和民族感情的危机,才迫使嘉靖帝接纳臣人的建议,把元世祖忽必烈以及穆呼哩、博尔忽、赤老温、伯颜等人的牌位从历代帝王庙中撤走了。尽管如此,嘉靖帝仍然是留有余地的,他让地方官员继续维持在帝王陵前祭祀忽必烈的旧制。
为何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影壁位于街南,与庙门隔街相对呢?
在建筑上,影壁又称照壁、照墙、树屏、影墙等。它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形式之一。它的历史相当久远,从陕西扶风、岐山的西周遗址中,就发现版筑影壁的遗迹。影壁主要用于宫殿、陵寝、王府、佛庙、道观等建筑群的前端。部分有气派的民宅也在院落门前建有影壁。
据说,影壁的命名源自它的“隐避”功能。因为它立在建筑物的前端,起到阻挡外人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一览无余,具有“隐”的作用。同时它供人在进院前停歇或整理衣冠。立在皇家和诸侯大门与影壁之间的那个空间,是不准车马和行人通过的,要走必须绕道,这就叫“避”。北京历代帝王庙外北至庙门、南至影壁、东西至两座牌楼的这一空间,在那个年代是封闭的。平民百姓和车马都要从影壁南面绕行。
如今,来到北京历代帝王庙就能一眼见到这座壮观的影壁。它是明嘉靖九年即公元年始建的原构,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影壁通常分一字形和八字形。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影壁位于整座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它是中轴线最南端的建筑物。它的规模和形制均与这座皇家庙宇相一致的。影壁系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长32.4米,高5.6米,南北厚1.35米,呈一字形。影壁的基座为砖砌的须弥座,影壁的壁身,是砌成长方的立墙,通体朱红色。它的四棱都由绿琉璃筒瓦包嵌,南北两个壁面为“中心四岔”。所谓“中心四岔”,是指壁身的中心位置和四角位置,都有琉璃雕花纹饰。中心团花,图案是缠枝牡丹;四个岔角也是缠枝牡丹纹饰。这些黄底绿琉璃的浮雕花案,曾在20世纪60年代遭受“文革”破坏,还被石灰浆面封盖。年曾做过修缮。年则按明代旧制,重修影壁正中心和四角的琉璃纹饰。
年,由于道路改造,拆除了大庙的牌楼和门前三座石桥,原本浑然一体的建筑群被切割为两个部分,影壁孤零零地留在街南,它的“隐避”功能也就丧失殆尽了。
在景德街上曾有过两座何等规格的牌楼?
在庙门和照壁之间有条景德街。景德街很短,街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牌楼,牌楼的额枋上留有“景德街”的街名。这条街平时不让任何人行走的,所以民谣中说“帝王庙,绕葫芦”,指的就是行人要从照壁南侧的葫芦门里穿行。
景德街只有在祭祀历代帝王的典礼时,供前来祭祀的皇帝和官员使用的。
通过景德街两侧的牌楼,往西可以见到平则门(即今天的阜成门),往东可以见到西四碑楼(现已不存)。景德街的牌楼,形制为四柱三门式。
民间常把牌楼和牌坊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有差异的。在单排立柱上只加额枋不加屋顶的是牌坊,倘若建有斗栱、屋顶的则称为牌楼。此外,有一种立柱高出屋顶的叫冲天牌坊。棂星门也是牌坊的一种,它是有门窗装饰的牌坊。
牌楼一般用木、砖、石或琉璃等材料建成。在古代,大多建在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园林和街道中。在明清建筑中,牌楼的特色尤为浓重。北京国子监用的是木牌楼,明十三陵用的是石牌楼,香山静宜园用的是琉璃牌楼。北京街头在西四、东四路口的四个方向各建一座牌楼,所以人称西四牌楼、东四牌楼,简称西四、东四;在东单、西单路口只建一座牌楼,人称东单牌楼、西单牌楼,简称为东单、西单。
牌楼不只是纪念性建筑,也是一个建筑点缀,它能把建筑环境烘托得更加庄严肃穆,更多些层次感。
景德街两端的木牌楼,于年拓宽道路时拆去。
什么是下马碑?碑上有哪几种文字?
大庙门前立了两通下马碑,碑座是长方形,没有龟趺,民间流传“有碑没有驮”指的就是下马碑。据考证,乾隆《礼部则例》等书称“下马牌”,看来原系木牌,乾隆时才换成了石碑。木牌原立于桥南朱栅外,改碑后立在三座石桥的两侧,石桥拆除后,下马碑移至门廊前。(据陈平:《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庙》)
下马碑的功能,就如碑上所铸刻的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它告知所有官员民众,来到北京历代帝王庙门前必须下马步行,以表示对历代帝王和先贤功臣的尊崇。
东西两侧的下马碑,均用满、汉、蒙、回、藏和托忒六种文字刻书。碑的阳面刻三种文字,阴面再刻三种文字。而且不同民族文字的位置在两块碑上互换,以示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在“文革”期间,下马碑曾被砸断,埋于地下。年1O月,两块下马碑被有关部门掘出,此后按原貌恢复。碑体上的裂痕又添了几分沧桑感。
说起下马碑,有一则民间故事。北京第一五九中学张增元老师曾撰写《金钱砸珠眼,马市牵龙驹》一文。相传,几百年前,人们爱在历代帝王庙门前纳凉。有一天来了一位陌生人,他在庙门前练武打拳,跟谁也不搭理。周围的人起先有些好奇,日复一日,也就见怪不怪了。过了九九八十一天,有个晚上庙附近的百姓在睡梦中被一声巨响惊醒了。天亮之后,他们发现庙门前的下马碑上有个五指大掌印,掌印中间好似有个珠子大的凹痕。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谁也弄不清。这时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他说碑上留下的不是掌印,而是龙爪印,在那个凹痕里原来藏有“二龙戏珠”的夜明珠。它让那个练武的人偷走了。
百姓问和尚:为何下马碑里藏有夜明珠呢?和尚说:玉皇大帝之所以把夜明珠藏在下马碑里,目的是让供奉在庙里的历代帝王们打起精神,守住夜明珠,不可疏神偷懒。
夜明珠被盗那晚,是哪位帝王值更失误呢?据说,这位帝王的牌位事后从庙里撤走了。等你进了帝王庙,数一数牌位,再猜一猜是哪位帝王吧!
北京历代帝王庙前没有河,为何要建小石桥?
《大清会典图》记载:“门前正中石梁三,梁南护以朱栅。”由此可见,庙门前原有三座汉白玉栏杆的小石桥,出入庙门必须从桥上经过。对此,当时民间形容这座旱桥为一“怪”,因为“有桥没有水”。
从明清两朝有关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见到三座小石桥,这是按照建筑规制,专门建在宫殿或陵寝的神道前,用以烘托主体建筑的庄严、高尚。比如故宫中轴线的南面就有石桥,桥下有水。清东陵中轴线的南面也有石桥,桥下也有水。然而,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读于历代帝王庙内的女三中的部分师生回忆:庙门前确实“有桥没有水”。
在年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已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骥先生追忆,历代帝王庙门前小石桥下,曾有活水流淌。此事有待进一步考核。
小石桥是年由于城市交通原因被拆除的。在近期修缮时,已发现原有石桥的遗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