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不就是《明朝那些事儿》里“好人”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吗?
此人,一生也算是历经“传奇”,历史上能比他还要昏聩的皇帝,并不多见。
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朝第六任皇帝,年仅九岁登基,国事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维持,平安无事。随着这些人的去世,朱祁镇开始崇信太监,王振,造成宦官专权。
而后听信王振谗言,一手酿成土木堡大败,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是一方面,自身身陷囹圄令明朝一时之间备受掣肘。另一方面,也先兵临北京城下。
为君者,识人不明,为君不正。
而后,朱祁镇身为一介天子,成为也先部队的带路党,带领着也先部队到处打家劫舍。堂堂天子,叩关叫门。且不说丧失民族气节,老朱的棺材板都摁不住了吧,此举行径,真是丢了老朱家的脸。
身为天子,上不能保境安民,下不能死于社稷。
此时,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为明代宗。于谦一介文人挺身而出,举扶大厦,力挽狂澜。文武双全,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君臣二人,倾心合力,可算是北京守卫战一举打败也先,守住了北京,更是守住了动摇的大明王朝,可算是把他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给收拾好了。
而此时,朱祁镇也回来了,灰头土脸的回来了。
作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朱祁镇就算被千刀万剐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很多人,都在洗白朱祁镇,说土木堡是受了太监王振的蛊惑,此战前后都是王振指挥而已。可是明朝宦官,只有跑腿的活儿,可没有左右皇帝的权柄。
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无疑就是朱祁镇。而王振,不过是背了黑锅而已。而且,朱祁镇,一个成年人,可能当一个奴才王振的牵线木偶吗?
土木堡之变,虽然有代宗和于谦替他擦了屁股,但是此战,已经动摇明朝根基,伤亡人数近30万,多少家庭身俱缟素?大明开国80年,前所未有之大败。
此一战,不仅将大明帝国最精锐的战士,武力毁于一旦,更是引起军方势力在朝堂再无根基,为以后文官做大,埋下伏笔。
朱祁镇回来之后,代宗不愿意让位(没有理由让,人家临危授命,令大明帝国度过难关,凭什么非要在把江山送给你一个罪人手里?)代宗也没有杀之而后快,而是囚禁。
代宗朱祁钰,临危授命,在位仅八年,但是知人善任,北京保卫战保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保护了北方百万子民不受屠戮(不少大臣曾建议南迁的,当时南京是陪都),可谓一代贤明之主。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太子朱见济早夭。此时虽然代宗朱祁钰吊着一口气,就是不立太子之位,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这个太子之位,也一定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
而此时,朱祁镇闹了一出,夺门之变。
杀于谦夺儿子位,此举行径,真是大开眼界。
于谦,于少保,当年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北京城内现在的城隍爷,国士无双,大权在握,却一不抵抗二不政变,坐以待毙,坦然赴死。
而他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又何止杀了一个于谦?
“英宗复辟,六部悉罢”,斩“王文、舒良、张永、王勤于市,籍其家;谪陈循、江渊、俞士悦、项文翟充铁领卫军;罢萧兹、商恪、王伟、古镛、丁澄为民”,“十三道亦劾俞士悦等贪刻敛佞,并劾右通政殷谦为于谦党,侍郎张敏,侍郎宋琰,少卿陈贽党附进身,俱乞黜逐之”。
如果说,不杀于谦师出无名,那六部悉罢算什么?而且,在位期间一个个清算在他被囚期间进言过的人,连被流放到关外的都不放过。此外,明朝的廷杖兴盛也是从英宗朝开始的
此等所作所为。说一句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不为过吧?
而朱祁钰,废帝封为郕王,不久之后便死了,死后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戾”,恶谥),将其葬于西山,现在的明十三陵有一个景泰洼,便是当初朱祁钰的陵,后被朱祁镇摧毁。
朱祁钰,帝王之才,无帝王心术,心慈手软,妇人之仁。相比之下,明英宗的帝王心术,心狠手辣,可是极其“厉害”的。
此外,朱祁镇复辟之后,下诏为死太监王振正名,立旌忠祠,如果说王振为他背了黑锅,他感动之,好歹说的过去。
那还有说不过去的,朱祁镇还为也先修了一座庙。
土木堡阵亡的十万将士,殉国的文臣武将,瓦剌入侵蹂躏河北山西时惨死的几十万百姓,如果九泉之下看到自己舍命维护的自家皇帝,给罪魁元凶祭拜立庙的行为,该作何感想。
还有更说不过去的。
袁彬,朱祁镇身为俘虏那段时间,此人和他共患难,相依为命,那段时间对他的照料可谓是无微不至。
虽然说复辟之后,袁彬作为大恩人受到了来自朱祁镇的厚赏。
可是这赏完没几年,就差点被朱祁镇整死。最后落了一个贬谪南京,带职闲住,居所尽毁的凄凉下场。
此举行径,说一句天性凉薄、忘恩记仇的小人,不为过吧。
这样一个天性凉薄、罪孽深重的一个人,仅仅因为一个停止嫔妃殉葬,和释放建庶人这样的举措。便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被称为的“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一个好人”。
关于洗白朱祁镇,所谓的“好人”之说,在下恕难苟同。
对于此人,我相信大家自有公论,不知大家都是什么看法?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