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司马神道在什么地方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12/24

司马神道是在陵墓前的一条大道。中国很多陵墓前都有一条大道--神道,又称司马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主神道

主神道:中国古代帝王陵区的主神道是公用的,如同大树的主干,而去往各陵的辅神道有如分支。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会直达其陵前,以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延伸辅神道,通往各自的陵前。明十三陵是典型的帝王陵区布局,其祖陵为在北京登基的明成祖朱棣与仁孝皇后徐氏合葬的长陵。从大红门开始的7公里主神道就直抵长陵。

石象生编辑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霍去病是两汉时期一位年轻的著名军事家。他18岁随侍在汉武帝左右,善骑射。20岁时,两次率兵出征河西走廊打败匈奴,战功显赫。24岁时不幸病逝。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后来的历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