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资源 >> 正文 >> 正文

明帝陵二明成祖长陵朱棣,明朝第一好皇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12/24

众所周知,明朝有陵寝的15位皇帝,除太宗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景泰帝朱祁钰的景泰陵在北京玉泉山北,其余13位皇帝都安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后世统称明十三陵。

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为十三座帝陵中建筑规模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营建时间最早的一座。此后的十二座帝陵基本都遵从长陵的规制,只不过规模有所不同(有的皇帝崇尚节俭、有的是当时国力较弱)。

长陵由神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地面建筑保存的还可以,下面依次介绍一下:

神路,又名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公里。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下马碑、三孔桥、大宫门、华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原本神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现在被马路分成了三段。

十三陵神路并不是13位帝王统一的神路,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的专属神路,不过其他陵寝的神道也大多由此延伸,所以十三陵神路又称为“总神路”。

长陵石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位于长陵神路最南端,明嘉靖十九年(年)建。汉白玉砌成,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宽28.86米,坊高14米。

大宫门是通往十三陵的门户,中门正对天寿山主峰。清代改称大红门,后称大宫门。门前两侧各立有下马碑,碑上刻有“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处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

大宫门,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红墙,下辟三券三洞。根据文献记载,这三个券门各有不同功用,中门为帝后梓、神御物等经由之门,左门为皇帝谒陵所经之门,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进入陵区之门。

神路华表立于神功圣德碑亭四角,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上下坊束腰处均雕有精美致的云龙图案。

碑亭平面为方形,台基边宽23.1米,亭高25.14米,四面各辟券门,重檐歇山顶。

碑亭之内树立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此碑用白石雕成,通高7.9米。碑式采用“龟趺螭首”式。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身阳面即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撰写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

长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顺序是石望柱、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和功臣。

棂星门又称龙凤门,位于石像生的尽头。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帝后入葬山陵时,必须经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

南五孔桥,官方叫“长陵神道桥”,为明成祖朱棣长陵前神道上的拱桥。五空砖石券,桥面条石铺砌。

七孔桥现在仅存残石构件。

北五孔桥桥体一直保持的比较完好,因此当年修建昌赤路的时候就利用了原桥面加铺柏油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长陵陵园的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陵门-祾恩门,第二进:祾恩门-祾恩殿,第三进:红券门-棂星门-石五供-明楼-宝城-宝顶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

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

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陵恩殿内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米,为世间罕见之佳木。

棂星门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柱间木构部分是民国二十四年(年)时仿景陵制增构。

长陵明楼曾是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在修缮中改变了结构。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是我心目中能排进前五的皇帝(前十依次为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秦始皇嬴政、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北周武帝宇文邕、北魏孝文帝元宏)。

朱棣其实和李世民有点像,老爹是开国皇帝、本身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俱全,然后皇位来的都不那么光彩。

怎么说呢,不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就谁强谁上位吧!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以雷霆之击扫除竞争对手(自己大哥小弟),把亲爹气的不轻,2个月后就成功继承皇位。但是朱棣就比较艰难了,靖难之役打了4年,要不是靠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运(几次必败之战都靠老天帮忙反败为胜),结局就很难说了。

不过最终靖难之役胜了,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而朱棣则用他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代盛世,成为人们心中的“永乐大帝”。

朱棣在位24年,可是干了不少大事、好事。恢复民生、蠲免赋税、劝农劝学、整顿吏治这些最基本的就不说了,说说对明朝影响较深的4件事:

1、完善文官制度,建立内阁制度的雏形。内阁制度对明清两代影响深远,总的来说利大于弊,皇帝毕竟就一个人,又没有三头六臂。一群人互相制衡总比一个人乱来强得多。

2、迁都北京。定都于北京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还可以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3、编修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一部空前规模的百科全书,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4、七下西洋,万国来朝。民胞物与,泛爱万物,严守道德和正义,以开放自信的心态面对世界。

人无完人,劳模朱棣也有脑筋不清楚的时候:

1、设立东厂,扶太监上位,为明中后期太监专权埋下隐患

2、五征蒙古,出兵安南,劳民伤财又无果,好大喜功

至于广为流传的诛灭方孝孺十族这件事,杀方孝孺是真,但究竟有没有诛十族还不能下定论。

总体来说,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在位时期,明朝国力达到顶峰,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篇预告:明仁宗朱高炽献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