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作为集朴素唯物哲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物理磁场学、物理力学、农学、医学、预测学于一体的易学的一个分支,流传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信奉者众,反对者也多。信者称之科学,反对者称之玄学、迷信[3]。风水萌芽于年前的仰韶文化,创立于春秋战国时代,原始目的任务是:阳宅,规避灾害,有利生产居住,后是富贵、长寿;阴宅,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后有贫富吉凶。风水历经几千年传承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科学基础与根据的应用哲学。但因历史原因和诸多因素,其也具有相当的玄学和迷信元素与特性,并与时代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基本原则是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平衡,目标是“天地人合一”
风水人居环境三要素:地理环境、时空环境、人际环境。其本质是地理磁场或引力场或气场[5]。
风水学认为,地理环境中有二种因素关乎人之吉凶祸福:一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水风旱灾、地质灾害、人际纷争、战争……;另一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或叫气场、磁场、引力场,气于人吉,人则富有康寿,于人害,人则贫穷或病伤亡。气,万物本源,太极气生两仪,二生三五行具。木得气茂盛,火得气烈焰,土得气滋润,金(属)得气光亮,水得气清澈,人得气则生,无气则亡。
风水学主张人应当“顺乘生气”。生气盛,万物繁荣,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财源茂盛。
因此,风水的任务是指导引导人们趋吉避凶,搭建有利于人富足健康长寿的宅居环境。于阳宅而论,“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是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于阴宅而言,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最佳方式是让逝者入土为安。
风水的地理环境又分自然地理环境和宅居环境二个方面。地理环境指自然地形地势,宅居环境指宅外周围环境和宅内环境。前者被风水大局,后者外环境被称为小局,宅内环境是宅局。
风水的时空环境指方位、地域、时间。方位含地方位(国家地理方位的东西南北中)、人方位(出生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居方位(房屋的坐向朝向)。地域指某个地方。时间是指以真太阳时为标准的年月日时、季节。
我们祖先把历法(旧历)与阴阳、五行结合,用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排列出“八字”[6]揭示示某地某时的地理磁场态势,进而创立了八字预测学(又称命理学或算命术),用以揭示人出生时的地理磁场及一生的运势磁场,寻找其状态与人贫富与吉凶关系,再用风水进行抑旺扶弱补缺,助人富有兴旺。
风水的人际环境指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风水学和命理学都认为,人与人五行磁场相生相合,家庭和睦人丁兴旺,人际关系和谐事业兴旺。这与当今“团队观”惊人相同,只是角度不同,前者是从物质磁场本质上找原因,后者是从意识形态上找原因。
风水的墓地环境是自然地形地势,阴宅风水认为,善葬长辈祖先,一示孝道二能保佑后辈富贵兴旺。
风水按对象分类:有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
风水按环境分类:狭义风水和广义风水。狭义风水是指阳宅阴宅的地理环境和时空环境。广义风水包括地理环境、时空环境和人际环境,人身饰物也是一个环境内容。
风水按方法分类:有形法、气法、镇法、日法、咒法风水。其中咒法是最具玄学和迷信的风水法。
风水按流派分类:有形势派[7]、理气派和命理派风水。各派又分若干支派,多达多种派别。
风水按术法分类:被称为堪舆术、相地术。
风水从业者称谓,按地域和习俗不同被称为风水先生、地理先生、阴阳先生、道士(阴阳之道)、相地师……。
几千年风水史中,有诸多佛教、道教信徒参与,如道教的王禅老祖(鬼谷子)、李淳风、濮都监、箬冠道士,佛教的一行(张遂)、司马头陀、泓师(浮屠泓)、目讲……。因此风水被融入了诸多的宗教元素,如画符念咒、烧香点蜡、驱鬼请神、超度亡灵……。这与风水的地理磁场说、引力场或场气说、人与自然和谐观、天地人合一观相矛盾,是风水被称为玄学、迷信因素的主要原因。
风水在古代一些王朝被官方认可,因此有相当的风水师被朝庭封官,专司皇家风水。比如杨筠松(金紫色光禄大夫)、舒绰、浮屠泓、丘延翰、仲宁、廖均卿(明十三陵择地学家)……,此乃风水学得以流传并具有广泛信众与运用的因素之一。
风水在现代,一直被视为玄学和迷信上不了台面,这是风水缺乏学术研究和理论支撑,落后于时代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风水集科学、玄学、迷信于一身的重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以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天津大学教授亢亮……为代表专家学者掀起了一股易学研究热潮,并成立了中国周易学会,风水学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可惜因诸多原因,风水术又回到了民间。
风水在港澳台、日韩、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化圈中具有广泛的信众和普遍的运用,甚至深入到了各国洋人的政商两界,且不乏经典案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于香港中环,有英国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参与风水斗法[8]至今影响仍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