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积累了数之不尽的智慧与财富,祖宗留下来的一些财富,随着时间的沉淀也变成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中国从公元前年的周天子分封诸侯,到年的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年的清宣统帝溥仪退位,这多年的封建历史,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与封建阶级相关的历史文物。
比如说,从公元前年统一全国称帝的秦始皇以后,中国就有了很多皇帝,而这些皇帝自认为天子,凡事都要与众不同,就连殡葬也总是要追求帝王做派。
所以,皇帝留下来的陵墓向来都是熠熠生辉,暌违千年也能引发考古界的一番长叹,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定陵,那座帝王陵虽然也不失恢弘大气,但却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愚蠢的试掘
有关发掘明定陵的故事,要追溯到年10月9日,当时数名国家领导人一同来到十三陵郊游,当中就有著名文学巨匠郭沫若,以及著名历史学家同时也是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
到达长陵之后,大家聊起了这座陵墓的事,而吴晗由于对历史钻研得比较深入,越聊越起劲,说起了地宫下埋藏的一些文物、古书,言语间还表达了对这些深埋地下文物的遗憾。
而郭沫若也是爱书之人,说到这个话题也是十分感兴趣,几个人聊到后面觉得实在不能让这些文物在地下荒废了,于是当着两名副总理的面,二人提出了要挖掘长陵的主意。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还不错,而且中央也有一些资格够老的历史学家,因此便让吴晗改日起草一份报告,正式申请挖掘的事情,众人便就这样决定了,而郭沫若也主动要求参与长陵的发掘。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确认了长陵年代已久,而且周边有一个规模较小的永陵已经有一部分露出了地表,众人为了慎重起见,决定先拿永陵进行试点,以防万一。
不过,实际挖掘的时候,众人看到定陵的墓道出现了塌落,最终将试掘点改为了定陵。这个被认为是墓道塌落的位置,在这起事件后又经过了调查,被指正为了运土的劵门,可以说这次挖掘的起因便是一个错误。
他们在这一带考察了一年的时间,才终于找到了墓葬的入口,也就是说,定陵的发掘开始于年的春天,他们最终找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入葬时的入口。
而当郭沫若所带领的考古队打开了明定陵之后,无数陪同万历皇帝一同下葬的稀世珍宝也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不过,那三千多件珍宝中有大半很快地便又损毁了,这完全是由于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树立阶级敌人
这场发掘一共持续了两年时间,当中的宝物也确实在出土的时候羡煞旁人,然而,由于这支考古队的专业素养不足,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宝物一经出土,就迅速氧化变成了漆黑一片,原有的价值也不得不打了个折扣。
时至今日,当初被毁坏的宝物也没有成功复原,因为这种氧化是不可逆的,这不得不令人感到心痛,然而这只是整起人祸中的小小插曲。
墓穴中仅留的一些文物在后来的保护工作也都做得不尽人意,比如当时的考古队很多关于文化保护的方法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没有经过实践,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曾闹出过使用错软化剂的笑话,结果不少的衣物全部都硬成了一团,再也无法复原。
而更有甚者甚至直接空手上前去触摸文物。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就曾经发文反对过这些做法,然而收效甚微。
而且,明定陵在发掘后,草草地就改建成了地下博物馆,欢迎群众前来参观,这其实主要还是归咎于郭沫若等考古人员的急功近利,他迫切地想要达到原先在几名总理面前承诺的目标,在文物仍未完全保护好的时候,就贸然开了馆,这又使得一部分文物发生了损毁。
更好气的是,当游客们参观后,第一想法竟然不是赞叹文物的美好,而是对万历皇帝声讨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身边往往伴随着一整个国家的财富,墓葬中自然也不会缺乏珠光宝气,然而墓葬内容被传出去后,万历皇帝也随后被人当成了穷凶极恶的大地主。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由于我们国家是无产阶级政权,所以对于封建阶级、官僚阶级以及资本阶级是非常痛恨的,在万历皇帝的陪葬品展露在众人面前之后,理所当然地,他就遭到了人民的痛骂。
文革后尸骨无存
年,办公室主任指示考古队,将万历皇帝的棺木抬出去,以迎接领导的卫生检查,而在众人鼓足力气一番蛮干之后,万历皇帝的棺木被直接扔到了山底下。
此时的明定陵已经被当成了“破四旧”的典型,而万历皇帝本人更是被当做了必须被扫除的“牛鬼蛇神”,全然得不到工作人员的谨慎对待,这些棺木后来被村民捡走当成柴火或者其他用处,尽数不见。
再后来,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为了标榜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思想,随着一声令下,万历皇帝和两名皇后的尸体被红卫兵一同抬上了广场,一把火全部烧了个精光。
而曾经参与了明定陵的那些相关人员,也大部分被下放到了湖北省咸宁县的“五七千校”,因为他们也被视作了“造反派”、“保皇派”,而原本主张挖掘十三陵的吴晗更是在后来于狱中自杀了。
倘若要追究这起悲剧的起因,不得不提到《永乐大典》,起初,郭沫若便是为了挖掘可能存在十三陵的《永乐大典》才主张挖掘明定陵的。
这个错误的决定使得他用愚蠢的知识主导了一次失败的考古行动,整个过程说是考古,还不如说是盗墓,即使是与那些为非作歹的盗墓贼留下的一片狼藉来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件事上,郭沫若毫无疑问的难辞其咎。
定陵的发掘素来被视作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考古界第一大悲剧,鉴于此事的发生,周总理后来亲自做出了一项关于考古的决定,此后至少十年内不再发掘帝王陵,避免帝王陵再度遭到破坏。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时至今日,考古学家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之后才敢于发掘一些墓葬,而对于帝王墓葬更是慎之又慎,所以仍然还有很多墓葬没有展开过考古工作。
小结:
尽管我们都知道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古文字和古代史的研究专家,但他其实也并不完美无缺,他也会急功近利并且展示愚昧无知的一面,比如这起由他所主导的有关万历皇帝的明定陵的发掘故事,无疑成为了郭沫若的一大黑点。
可惜的是,当时的领导人们也由于被郭沫若头上的光环一时迷惑,而贸然让郭沫若主持了考古行动,最终追悔莫及。
其实,平时那些精明能干的人,有时候也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展现自己捉襟见肘的一面,而这时,其实就需要当权者能够懂得任人唯贤的道理,充分发挥知人善任的决策者功效,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才不会令人贻笑大方。
对于我们自己,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才不会南辕北辙白费力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