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中。其间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作为国家级的旅游景点,风景非常好,作为皇家陵墓则缺者甚多。
一、龙的形与势俱佳,但山体裸露,何以聚气。葬书云:“势如重屋,茅草乔木,开府建国”。显然,山必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茂盛的杂草,由表而及里,得知其龙脉必有旺盛之“生气”,才可点穴,此一条必是寻龙乘生气之根本。山有五不可葬者:“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明十三陵的天寿山,山体无土裸露,水由土聚,气随水生,山形陡立,何以聚土,五百年前也不见得树木茂盛。
二、“葬书”云:“玄武不垂直聚尸”明十三陵的康陵就为玄武不垂。
三、“葬书”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明十三陵的水来至坐山天寿山,水源太短,查看下游的老河床有十多米宽,五百多年前春季的桃花水和汛期雨季,水流还是非常大的,且水流缓慢,因地势平坦。
明末清出着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但评论明十三陵的风水时,切不可照本宣科去赞美,后有玄武,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明堂宽敞,绿水环抱等等。为什么这块风水宝地埋葬的皇帝多是短寿之人?这是专业风水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