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鉴于前朝后妃干政的历史教训,明确规定后宫嫔妃不得干预朝政。
因此,明朝后宫中出了多位贤后典范。
明成祖朱棣,他的后宫嫔妃数量在历代君王中堪称庞大,可为何只立了一位皇后徐氏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值得。
郎才女貌的徐氏和朱棣(图片来源于网络)
“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徐氏是徐达的长女,徐达位列明朝开国“六王”之首。
《明史》记载徐氏:“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这么优秀的女孩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
《明史》:“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达顿首谢。
徐达叩头拜谢,能和皇帝结为亲家的机会自然谁都不会放过,两个人的婚事就由双方父亲拍板决定了,当时徐氏只有15岁,朱棣17岁。
徐氏的历史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徐氏封为燕王妃,马皇后对她也是相当疼爱,两人之间的婆媳关系处理非常融洽。
后来,徐氏追随朱棣去往藩地,原本可以天高皇帝远,但是徐氏规规矩矩的按照礼制为马皇后守丧、吃斋,三年一日。
《明史》记载:“从王之籓,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
恪守礼制、贤惠端庄,徐氏从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好妻子、好儿媳的完美形象。
朱棣成功夺得皇位(图片来源于网络)
“着甲登城拒守,北平得以保全”
朱棣发起“靖难”,这场战役的艰难凶险一目了然,徐氏身为女子却并不畏惧,她紧紧站在丈夫朱棣的身后,还给了朱棣强有利的支撑。
靖难起兵之后,朱棣率领大军进攻太原,而当时北平仅仅留下了朱高炽和徐氏,以及一小部分士兵。
不料北平遭到了李景隆的围攻,精锐部队都随朱棣而去,城中的兵力非常匮乏,徐氏眼见着城内百姓、士兵都开始丧气,她调整好情绪,给大家加油打气,给百姓派发铠甲,在她的带领下全城人民一鼓作气势如虎,成功的等到了朱棣的救援大军,替朱棣守住了大本营。
徐氏的大儿子朱高炽(图片来源于网络)
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徐氏沉着应付,极力号召,登城督战,在当时已经展现出了能够胜任后位宝座的气魄!
再坚强的男人也需要依靠,需要一个可以瞬间回血、疗伤的港湾,这样的女人,又有哪个男人不会将其捧在手心呢?
“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明太宗实录》:“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寰宇肃清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宜正位号,今特遣使奉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以奉神灵之统母仪天下。
年轻貌美的徐氏(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棣当上皇帝的第四个月,徐氏就受封为皇后,动作可谓非常迅速。
身为皇后,徐氏一直恪守祖制,从不越雷池一步,仅仅只是在自己职责内给朱棣提出了很多有利建议。
徐氏在朱棣当上皇帝后不久对他说:“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
——休养生息,为百姓谋得了安稳日子。
徐氏在朱棣亲疏朝臣中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当今贤才都是高皇帝所留,陛下不应当以新疏旧;尧帝施行仁治是从自己的亲人开始的。”
——新旧大臣采取一视同仁,为朱棣留下了不少贤能之才。
朱棣的位子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徐氏内心清楚,身为朱棣的妻子,自然有义务为他消除百姓以及朝臣之间的非议。
后来,在徐氏的鼓励下,朱棣编写了《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内训》以及《劝善书》,并且全国发行,书中表达的都是正能量,百姓阅读后对当今皇帝就有了深入了解,自然帮助朱棣捕获了不少民心。
深谋远略的朱棣(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太宗实录》:“后崩,上哭恸群臣奉慰。”
徐皇后病逝后,朱棣非常悲痛,在朱棣往后的17年时间里,再没有册立过皇后,死后也成为第一个入葬明十三陵人。年,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
徐氏做为妻子,上孝父母,下育儿女,同丈夫患难与共;
身为皇后,心系百姓,推贤举能,以身作则,在整个历史中都堪称贤后典范。
一路患难与共,知书达礼,朱棣心中自然十分感激爱护,这样的女子确实配得上帝王的痴情。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宗实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