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在路上少陵原上的小十三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7/9

说到西安,人们常提及的不是秦砖汉瓦、兵马俑,就是十三朝古都、盛唐文明,虽然自唐之后西安随着皇权的东移而光芒渐微,但古城文明的历史年轮依然光彩照人,钟楼、鼓楼、西安城墙、西安都城隍庙……许多出自明朝的遗迹仍为世人所仰慕,这一切的背后便是明朝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相对北京的明代帝王“十三陵”,西安明十三位秦王的陵墓亦被称为“小十三陵”。

△愍王陵墓保护区

西安原野上探秘明王陵

萧瑟的寒风里从西安城出发,也就是十来公里就到了长安区的少陵原一带。路边地里有一干活的中年男子,下车随即聊了起来,他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笑着说:这原上到处有墓堆堆,埋的都是大人物。要找帝王陵墓就先找带“井”的村子,像“大府井”、“二府井”、“简王井”,这样的村子旁肯定有明朝的大陵,村民也基本都是过去守陵人的后代。

按照老乡的指点,我们来到了大府井村附近,抬头便看见远处空旷的麦田里散落着六七个土坟冢,中间有一处大冢,是用黄土夯筑成的圆土堆,上面丛生着荆棘和野草。墓冢坐北向南,封土高约20米,周长足有近米,整个陵区布局紧凑,保存还算完整,墓前神道两旁是威武的石像生,石像生显得很高大,造型刻工极精美,足以折射出陵园昔日的风采。

△旷野守候

就在坟茔间的麦田里,我们遇上了一个叫张俊州的村民,他今年已65岁。张老伯用地道的长安话跟我聊天:“最大的那个土疙瘩就是朱元璋他二娃的冢!小时候我记得这儿的冢多得很,有十几二十个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年冬季生产队为护冬小麦越冬,将一些墓冢铲下来上了麦田,现在就剩下这些啦。”顺着老伯手指方向看去,主陵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六个墓冢,已毁不成形,这些经历了风吹雨蚀、人为削坟为田的王陵,显得孤瘦单薄,失去了皇家曾有的气势,我不禁为之叹息。

老伯对附近的陵墓历史还是了解不少,在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大府井就是明朝西安第一代秦王(愍王)朱樉的陵墓,这一带埋葬着明代十三位秦王及30多位郡王,墓群环形排列,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3公里,以愍王朱樉的墓群为中心,像这样集中的王陵群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可喜的是,明秦王十三陵的中心区域,也就是大府井村的愍王陵的历史遗迹,已被保护开发,设立为愍王陵墓保护区。从年5月立的石碑上看到,6年5月,长安明十三陵及其陪葬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羊

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

离开大府井,我们又到邻近的几个村子探访,简王井村距大府井村不到3公里,墓冢处在村子的西北处,紧挨着村子。

我们直接走到了村子的西面,翻过堆积如山的建筑渣土,越过村旁的壕沟,由西北面向东踏看过去,在一片小密林处看到了雕刻精美的石雕群,有麒麟、石马、文官武官雕像。在村里走访守陵户的后代,少数人只知道陵的名号,至于埋于墓中的是谁,哪个朝代的,生平事迹却都说不上多少。一位姓吕的村民正在石像旁边打理自己的菜地,对于自己的祖上,言语间充满自豪之情,“祖辈都是守墓人,这周围亩地都是皇封,明朝时,是吃皇粮的,只种地不纳粮。”

经过风雨战乱,西安明十三陵的墓冢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有的仅剩部分封土,有的连封土都没有了,陵园围墙早已难觅踪迹,神道两旁的石雕大部分已不知去向,宫阙墙台仅剩基址埋于地下。简王墓神道两旁的石雕雕工精湛,文官持笏,面带笑容,毕恭毕敬,武官双手持剑,严肃庄重,衣褶线条流畅,只可惜18尊石雕现剩7尊。

吕师傅打开话匣娓娓道来,他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玩耍,加上老人们讲解,把和陵墓有关的东西都记下了。“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少陵原很多村落的名称,都与秦藩王墓有关,最明显的如简王井、康王井,一听就知道是哪个王葬在这里。另外,还有如大府井、二府井这样的村名,也从明代藩王墓而来。

△简王井村第七代秦王墓

为何这些村落都要以“井”命名?原来,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诸王出生后两岁,开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因为避讳“墓”,所以称为“井”。明代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春秋祭祀。陵墓区都有规模宏大的享殿、寝殿、配殿等,多年来,共有九座带天井的大墓两边分别驻扎了18寨官兵,世世代代守陵,并携带家眷与当地百姓通婚。

明朝灭亡后,明皇族为避祸如鸟兽散落到海内外各地,而许多世袭守陵人再无法离开这片土地。多年来,守陵人的后代居住地“九井共十八寨”逐渐形成村寨,现在已经发展为46个村落,从西安城南30多公里沿线的广阔区域,分布有以大府井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共九个以“井”命名的村落,以及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众多以“伍”“寨”命名的村落,还有不少从事与守陵和祭祀相关的纸扎、棺木、制香、制蜡、制作花馍等古老行业为主形成的村寨。

△冥思

精美石像生岁月尽沧桑

这些陵墓虽然今天已残缺不全,但记录的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想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是何等的威严。而如今,曾经豪华的陵地,好多都是底部黄土裸露,墓上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只有那些遗存下来的石像生,像一群守望着田野、守护着苍生、守候着岁月的行为艺术家,定格在祈祷的动作上。

大府井愍王陵前的石像生,虽然残缺不全,但尚能排列有序,行走其间,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石像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梭形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双手持笏的文官和双手持剑的武官。华表上的蹲兽已不知去向,墓碑已荡然无存,有一具石羊和一位武官也没了踪影。这支使我们充满神秘感、自身又散发出艺术魅力的队伍,从历史时空浮出,仿佛一支向着天堂进发的队伍,被什么吸引了,或是听到了一声号令,突然停下了脚步。一座座石像,几百年来伫立在这里守护着他们的主人,也记录着往昔的历史,看尽风霜雪雨,读尽岁月沧桑。

细观这些留存下来的石像生,造型生动,雕刻极为精细,完全可以代表那个朝代石雕艺术的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尽管路面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但神路两旁的石像生对称排列,武将威武,文臣虔诚,形象生动,表情逼真,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

此刻陵前空无一人,我拿着相机行走其间,记录下每一尊石像的姿态,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可以如此虔诚地守卫着皇陵的,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石头了。

(燕赵都市报特约撰稿晋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