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大明悲歌十三陵中为什么会有一座太监的墓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9/11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寝,自永乐七年()明成祖建长陵始,至明末崇祯入思陵止。因明朝十六帝中有十三位皇帝葬于此,后世称其为“十三陵”。它坐落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占地面积达四十平方公里,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陵建筑群。诺大的皇陵如果只有这十三位皇帝未免也太凄凉了,所以皇后与一些妃嫔死后也会葬于此。除此,十三陵中还有两位太子与两位太监。或许其他人葬在这皇陵都顺理成章,但是太监凭啥埋在这?他们到底是谁?根据史料记载,这两位太监一位名叫王承恩,他是崇祯皇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另一位至今不知姓甚名谁,更不知为何有此殊荣被葬于帝王之陵。但王承恩陪葬在崇祯帝旁边确实另世人信服。王承恩给我们演绎什么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承恩初入皇宫时,寄名在总管大太监曹化淳名下,后来因其机灵能干,深受崇祯喜爱,很快就被任为秉笔太监。即使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但他并没有恃宠而骄,而是尽忠职守。崇祯四年()七月,洪承畴巡抚延绥(今陕西榆林)时,山贼盛行,王承恩率兵破之。崇祯十一年,“谈雄破安塞,掳其城,王承恩等前来解围,谈雄最终被诛。”崇祯十七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皇城里的军官守卫见敌方气焰高涨纷纷丢盔弃甲,但王承恩仍顽强抵抗。崇祯派大太监曹化淳上前迎敌,没想到曹化淳非但没有作战反倒将城门打开。紫禁城大乱,宫中文武百官大多各自奔命潜逃,宫女们或仓皇逃离或投河自尽,可王承恩仍带领人马与敌人拼死作战。崇祯自知大势已去,但“士可杀不可辱”。他先命皇后自缢,接着亲自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妃子,并将太子与其他两名皇子安排出宫。然后在王承恩的陪同下,他换装成太监准备逃出紫禁城到成国公朱纯臣府邸躲藏。可世态炎凉,无论王承恩如何声泪俱下,慷慨淋漓的求朱纯臣收留,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拒绝。主仆二人心中愤然,但也力不从心。无处可藏的崇祯万念俱灰,最终选择了自缢。而王承恩到死仍对主子不离不弃,待崇祯上吊断气之后在不远处也自杀了。这是何等的忠心!饱读诗书的朝堂大臣们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有王承恩与君王相随。他不是没有机会逃,只不过他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李自成将崇祯葬在了田贵妃的墓里,取名“思陵”。后来清军入关,得知王承恩的事迹,顺治帝深受感动,便将王承恩葬在崇祯的旁边,还让朝中大臣秉承他的旨意,为王承恩撰写碑记,碑中写道:“顾见陵侧有邱岿然,为明故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墓,盖殉崇祯帝于万岁山者也。”一直以来太监的名声都不太好,明朝更不堪。黄宗羲曾说“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然而矛盾具有特殊性,有些太监不为邪风所染,讲究忠义。王承恩就是其中一员,所以最终他能被葬在十三陵,陪在崇祯身边乃合乎情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